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刚买菜回来,就发现家门锁换了,行李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楼道。
打电话问儿子余成刚,他冷漠地告诉我:"妈,你孙子都上幼儿园了,我们得考虑他的成长环境。"
儿媳张艳补充道:"妈,您年纪大了,去养老院享享清福吧。"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冻得像块冰。
这么多年来,我和丈夫省吃俭用,把儿子拉扯成人。
六年前,儿子说要买房结婚,我们把老房子卖掉,给他付了首付,而我和老伴却挤在十几平方的出租屋内。
丈夫去世后,孙子出生,我搬过来和他们同住,帮他们带孩子、买菜做饭,伺候一家大小。
我李淑芬,58岁了,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锁在门外,无家可归。
01
雨夜里,我蜷缩在小旅馆的床上,一整夜都没睡着。
回想起老伴去世前说的话:"我走了,你以后就跟着成刚他们,好好生活……"
老伴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的我会落得如此下场。
天蒙蒙亮时,我强撑着疲惫的身体,顶着仍在下的小雨,找到老友赵大姐家。
她打开门,看到我失魂落魄的样子,下了一大跳。
"淑芬,怎么成这样了?快进来!"
她连忙拉我进屋,递给我一条干毛巾,又倒了杯热水塞到我手里。
我的手冰凉僵硬,接过杯子,然后将遭遇的事情告诉她:
"赵姐,我真没想到成刚会这么对我。当初他说让我搬去和他们一起住,说是方便照顾孙子,我……我还以为他是怕我一个人孤单。"
赵大姐气得直拍桌子:"他们这是忘恩负义!"
"赵姐,你说我到底是图啥。这辈子就生了他一个孩子,还指望着……"
"你就是太惯着他了!"赵大姐怒我不争气,直接打断了我的话。
第二天,赵大姐帮我找了个便宜的小屋安顿下来。
那是一间十几平米的老平房,屋子有些旧,但租金很便宜。
"淑芬,这房子虽然不大,但干净,先住下来再说。"赵大姐说着,还塞给我几百块钱,"你先拿着应急。"
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握住她的手使劲点头。
可刚安顿下来没几天,儿子和儿媳就找上门来。
"妈,您这不是在给我找麻烦吗?"余成刚见到我就劈头盖脸地质问,脸上写满了怒气。
我也不说话,盯着儿子的眼睛。
我这辈子从没和儿子吵过嘴,可即便是现在,我也在想他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儿子,你告诉我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妈能帮你的一定会帮,可为什么你非要赶走我?”
赵大姐一听这话就不愿意了:“淑芬,都这样了,你还护着他。”
然后转身对我儿子怒道:"成刚,你这是什么态度?当初你爸妈把房子卖了给你买新房,现在你倒好,把你妈赶出来!你还有没有良心?"
张艳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赵姨,您别生气。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
她转向我,声音柔和地说:"妈,您怎么不接我们电话呢?我们都担心死了!养老院都已经联系好了,环境可好了,我们是来接您去看看的。"
她说这话时,脸上带着我再熟悉不过的笑容。
自从她嫁给成刚,每次在外人面前,她总是这样笑语晏晏,温和的模样。
我回应道:"艳艳,我不去养老院,我就想住在自己家里……"
张艳还没啃声,儿子就冷声冷调地说道:
"妈,你不要太任性。你总不能一辈子靠我们吧?再说,那房子可是我们的。"
儿子的话刺痛了我。
我想起老伴去世前对我说的话:"房产证上写的是我们的名字,将来成刚要是不孝顺,你也有个保障……"
可我从没想过要用这个"保障",我只想和儿子一家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赵大姐忍不住了:"成刚,你还记得你爸临终前是怎么嘱托你的吗?"
张艳笑容不变:
"赵姨,那都是成刚父母自愿的,我们可没强迫。再说了,您也知道现在养个孩子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不是为了余家的后代着想吗?"
成刚拽着张艳就要离开:"妈,你这几天老老实实待着,好好想清楚,我们下次再来看你。"
望着这个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离去的背影,我咬着牙坐在凳子上。
屋子里一时沉默。
我羞愧地对着赵大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的,他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
赵大姐指着我:"你……你真是……这哪是什么年轻人的难处,分明是狼心狗肺!你这辈子总是在为别人着想。淑芬,你得好好想想你自己啊!"
我低下头,默默地思考着赵大姐的话。
02
接下来的几天,我反复盘算着如何才能养活自己。
存款没有多少,只够支付三个月的房租。
我得尽快找份工作,可这个年纪,谁会雇用我呢?
一天晚上,我收拾旧物时,看到放在箱底的一套编织工具。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曾是当地有名的手工编织艺人,她的手工艺品十分受欢迎。
在母亲的熏陶下,我继承了她的手艺。
只是后来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孩子,渐渐荒废了。
我拿起那些光滑的木质编织针擦拭着,心头渐渐有了想法。
第二天,我去小商品市场买了些线材。
回到小屋,就开始编织起来。
手指已经不如从前灵活,关节因为年龄和长期的家务劳动而变得僵硬。
第一条围巾做了整整两天,还歪歪扭扭的。
但随着练习,那些年轻时记在骨子里的手艺慢慢回来了。
我专注地沉浸在编织的世界里,像是回到了母亲教我编织的时光,我体验到这些年从未有过的平静。
一周后,我在附近的小广场摆了个摊位,放上自己编织的几件小物件。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独自做生意,心里紧张得不行。
围巾和手套都是最基础的款式,和商店里那些时髦的产品相比显得朴素,甚至老旧。
从早上七点一直坐到下午四点,只卖出了一条围巾。
腰酸背痛,收入却寥寥无几,这样下去,连房租都交不起。
正当我准备收摊时,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哎呀,淑芬,你这手艺还没丢啊!真不错!"
说着,她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条围巾:"这条我买了,多少钱?"
"不用了,赵姐,不收你钱。"我连忙摆手。
"怎么不要钱?你的手艺值钱!就这条,三十块,我买了。"
赵大姐大声说道:"你这手艺摆摊太委屈了。我认识县城那家'巧手坊'的老板,你这手艺可以去那教课,挣钱比摆摊强多了!"
她告诉我说,“巧手坊”一直在找会传统手工艺的老师,让我去试试。
听了赵大姐的话,我心中涌起一股希望。
03
在赵大姐的引荐下,我去了县城的"巧手坊"应聘。
老板是个和蔼的中年妇女,她看了我的编织作品后,当场决定让我试教一个月。
"现在很少有人会这种传统编织了,尤其是您这种有家传手艺的。"
她真诚地说,"我们这里有不少学员专门学习传统手工艺,您的技艺正是我们需要的。"
就这样,我开始在手工坊教授编织课。
第一次站在教室里,面对十几位学员,我的手心全是汗,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
但随着课程的进行,我渐渐找回了自信。
学员们对我的手艺赞不绝口:"李阿姨,您的技术太厉害了!"
两个月过去,我已经有了固定的学员和稳定的收入。
虽然钱不多,但足够我独立生活,不再需要依靠儿子。
而且我的课越来越受欢迎,还有学员向我订购了特制的编织品,说是要送人礼物。
虽然有了点小小的成就,但我也不敢奢望太多。
毕竟这辈子,我一直都是依附于丈夫和儿子生活的,从未想过自己也能有价值。
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学员们一种复杂的编织花样,成刚和张艳走进教室。
看到他们出现在这里,我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我匆匆对学员们说完,然后带着儿子儿媳来到休息室。
"妈,听说您最近在这里很受欢迎啊?"
张艳笑起来,眼睛一直打量着我的穿着和休息室的环境。
"你们咋过来了,有啥事?"
"妈,您现在有收入了,那就拿出一些来家用吧!你也知道,我们还有房贷要还。"
成刚理直气壮,一点都不掩饰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