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林西县城南街道“红石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内灯火通明,随着一曲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城南街道文化夜校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作为林西县首个街道社区文化夜校,这里不仅是北疆文化扎根基层的创新实践,更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用朗诵声、墨香、歌声与舞步编织出万家灯火的温暖图景。
老师细致地讲解工笔画的要点,从线条的起笔、行笔到收笔,从画面的整体布局到局部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环节。
傍晚时分,三三两两的居民踏着暮色走向各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学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书法教室内,62岁的退休教师丁树祥正凝神提笔,宣纸上的《盛世中华》字迹渐显风骨。“以前晚上只能看电视打发时间,现在跟着专业老师学书法,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他笑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墨香在指尖流转,仿佛将时光定格在文化浸润的静谧中。这样的场景,正是城南街道深化“文化进社区”的生动注脚。依托林西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统筹的优质师资,6名专业教师每周五天分别驻点“红石榴之家”及兴安、学府、红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朗诵、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和形体五类课程,短短半月已吸引200余名居民报名。
文化夜校的诞生,源于城南街道党工委对居民需求的敏锐洞察。街道党工委书记杨立行曾多次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社区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愈发强烈。“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心灵距离的拉近。”这一理念在夜校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宏林社区的亲子朗诵班上,年轻妈妈侯秀影带着8岁的女儿共同练习诗歌朗诵,暖黄的灯光下,母女俩的诵读声与邻居们的掌声交织成趣。“孩子爸爸工作忙,夜校让我们母女有了共同学习的机会,还认识了好多楼上楼下的朋友。”侯秀影说,如今女儿放学总催着要来上课,连周末玩耍都多了新伙伴。这种从“陌生人”到“同学情”的转变,正悄然重构着社区的温情网络。
在兴安社区舞蹈教室,舞蹈教师徐安迪正带领学员跳起民族舞,鲜艳的裙摆如石榴籽般紧密相连。作为县文化馆选派的舞蹈教师,她见证了居民从羞涩观望到主动参与的全过程:“开班第一天,好些人躲在角落不敢跳舞,现在大家抢着站第一排呢!”学员苏祥伟原本只是陪妻子来上课,如今却成了社区文艺队的领舞,他打趣道:“我这‘家属’反倒成了主角!”这种从“观众”到“主角”的身份蜕变,恰如县文化馆馆长陈天华所期待:“文化夜校要做的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让每个人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为此,夜校计划推出“学员成果展”,并组建“文艺轻骑兵”走进小区巡演,让楼道变身舞台、庭院化为展厅,真正实现“文化服务围着群众转”。
随着春意渐浓,文化夜校的未来蓝图愈发清晰。城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峥透露,下一步将打造“点单式”选课系统,根据居民反馈动态调整课程时间与内容,同时引入非遗剪纸、马头琴演奏等特色项目,让北疆文化在课堂中焕发新活力。暮色中的城南街道,文化夜校的灯火与万家窗棂交相辉映。朗诵班的琅琅书声飘过翻新的街巷,舞蹈班的翩跹身影映在文明墙绘上,书法班的墨香渗入“小巷管家”巡查的足迹里。这里没有冰冷的课桌,只有热络的邻里情;没有功利的考级,只有纯粹的热爱。当居民们捧着结业证书走出教室时,带回家的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有对社区归属感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期待——这或许正是文化夜校最动人的“毕业礼物”。(杨玉婷、吴鑫)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