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翻到一组40年前日本摄影师来中国拍摄的照片。
一下子思绪万千。
那时候的我们真的很快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追逐、在操场翻滚、在教室嬉闹的笑脸,像一束光温暖了我们的上学时光。
那时的童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补习班,没有“内卷”,但是有跳皮筋、有丢沙包、有踢毽子,有肆意的奔跑和纯粹的快乐。
而现在的孩子呢……
先看一组扎心数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4.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倾向,也就是说平均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问题。
究竟是什么,让两代人的童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家长态度
那个时代的父母,很少需要接孩子上学。
几个同学三五成群,互相簇拥着回家,路过小卖部用仅有的几毛钱买一包辣条,大家分着吃。
写完作业后,可以下河摸鱼,可以爬树摘果,父母只关心别饿着、别摔着,对成绩的要求多是“尽力就好”。
农村家长甚至觉得“读书不好就学手艺”,成绩单上的分数远不如“会做人”重要。
那时的家庭教育,是朴素的言传身教。孩子犯错时,父母或许会打骂,但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而如今,“不能输在起跑线”成了家长的紧箍咒。
从早教班到奥数课,从钢琴考级到编程竞赛,孩子的日程被切割成精确的碎片。
很多父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口头禅,一看到成绩就焦虑。
更矛盾的是,家长一边斥责孩子“玻璃心”,一边用“直升机式育儿”过度保护。
怕细菌、怕危险、怕社交受挫,却唯独不怕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爱,成了以“为你好”为名的枷锁。
学校与老师
那时的学校,教室的窗户会漏风,课桌椅子也斑驳,但孩子们的笑声能掀翻屋顶。
课间十分钟,有的在单杠上倒挂金钩,有的跳皮筋、丢沙包,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
老师或许严厉,但一句“作文写得真好”就能点亮一个孩子的一生。黄天骥教授回忆,正是语文老师对他周记的表扬,让他从“捣蛋鬼”蜕变为文学大家。
那时的教育,仿佛又一种泥土里长出的生命力。
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算数,用井水冲凉消暑,在春游的野地里认识自然。
而现在,操场全都变成了塑胶跑道,崭新却空旷,课间十分钟被压缩成“厕所时间”。
学校为了安全,禁止奔跑、禁止打闹,甚至规定“只能轻声说话”。
班主任也很无奈:“现在的孩子像被装在透明罩子里,连摔倒的权利都没有。”
老师们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成了“知识搬运工”。
鲜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情绪,更因为害怕被家长投诉,变得只能少管闲事、明哲保身。
成长环境
40年前,孩子的活动半径是整片田野。
放学路上,三五成群捉蚂蚱、掏鸟窝,摔疼了就在草地上打滚,委屈了就去河边扔石子。
虽然物质是匮乏的,但获得快乐却很简单:一根盐水冰棒、一本连环画、一场露天电影,就能让整个夏天闪闪发光。
“自由”是那个年代的底色。
没有监控手表,没有“安全区域”,孩子们在冒险中学会判断风险,在打闹中懂得友谊的边界。
而如今,高楼大厦割裂了孩子的社交网络。
他们被“圈养”在补习班和电子屏幕前,唯一的“探险”是手游里的虚拟世界。
即便是周末,公园里也少见疯跑的身影。家长担心车祸、拐卖、细菌,却忘了过度保护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更可悲的是,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你懂什么痛苦”。
那些被忽视的情绪,最终在孤独中发酵成抑郁的阴影。
教育的本质
那时的教育,有着很朴素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是“成人”。
而今天,教育沦为“军备竞赛”。从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到高中的“985冲刺”,孩子们被训练成答题机器。
“唯分数论”扼杀了无数孩子的好奇心。
更讽刺的是,很多家长斥巨资送孩子留学,却忽略了陪伴与理解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当孩子在异国陷入抑郁时才明白,金钱买不到真正的“治愈”。
这些40年前的老照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那背后有一个允许他们“做孩子”的世界。
今天的抑郁数据,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孩子们拥有优渥的物质,却被剥夺了最珍贵的自由与情感连接。
或许,真正的教育不是装满知识的桶,而应该是点亮孩子们灵魂的火苗。
愿每个孩子都能像40年前镜头下的少年那样,在阳光下放肆奔跑,让童年成为一生治愈的良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