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13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你绝对想不到!“双相障碍”只是个不严谨的标签
02、“双相障碍”诊断的主观性,大到超出你的想象
03、靠患者父母回忆而得出的诊断,其实可能很离谱
04、孩子被诊断双相后,要上报系统?并不可怕!
比起抑郁症,双相障碍对患者、家属的“杀伤力”要大得多。
在主流精神科里,双相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甚至可能会被上报国家系统。
很多双相孩子的父母知道以后,真的很慌,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孩子成了“精神病”了!还是“重度”!
其实,如果你们搞懂了“双相障碍”这个诊断是怎么来的,也就没有必要恐惧了,也不慌了。
你会发现,所谓的“双相障碍”,其实只是国内外主流精神科给孩子贴的一个分类标签而已,方便大夫对症下药而已。
这个标签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局限性,根本定义不了孩子的真正问题所在,有的大夫甚至贴错标签了,误诊了。
在本质上,所谓的“双相障碍”,其实就是孩子出现了一连串的心理问题,导致了某些外显症状。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结合主流精神医学的现状,还有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再次深入分析“双相障碍”这个诊断到底是怎么回事。
希望患者、家属能心明如镜,免于恐惧;脑子清醒了,也就能更快找到合适的方法,加快康复。
01、你绝对想不到!“双相障碍”只是个不严谨的标签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医生观察到躁狂、抑郁这两种症状了,但当时认为这是两种独立的疾病。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出现过躁狂,又出现过抑郁,那么大夫就会认为ta先后得了2种病,真是个倒霉蛋。
到了19世纪,才有法国、德国的专家提出:
如果一个人出现过躁狂、又出现过抑郁,这会不会其实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呢?
就好比感冒会导致先发烧、再咳嗽,而不是分成“发烧症”和“咳嗽症”。
这种观点迅速成为主流,大夫们开始使用“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这个诊断,名字就是症状,症状就是疾病名,特别好懂。这就是双相障碍的前身。
到了20世纪,又有学者说,既然有的患者只有抑郁,有的患者既有抑郁、又有躁狂,那不如区分一下吧:
前者叫做“单相情感障碍”,后者叫做“双相情感障碍”(有的人也叫做“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
1980年,这个新名字正式写进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里,成为了权威的诊断名,一直用到现在。
大家看出来没有,双相障碍这个所谓的疾病,从古到今,不管名字怎么变,它本质上都只是对症状的描述。
只要患者出现过重度抑郁发作,又出现过轻躁狂/躁狂发作,主流精神科大夫就可以下这个诊断,不需要管病因,也没本事管病因。
这就是临床医学里所说的“症状学诊断”。
说白了就是,因为大夫不知道症状的真正原因是啥,所以只能把有相似症状的病人归类到一起,取个“代号”,业内统一一下,方便使用,仅此而已。
只要大夫认为患者有类似的症状,就可以把患者归到这一类,贴上“代号”标签——双相障碍。
这个诊断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双相障碍”这个“代号”发展到现在,它到底指的哪些症状呢?也就是说,它所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诊断标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DSM-5,还有世界卫生组织ICD-11,都列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这就是主流精神科大夫把患者“分门别类”的依据。
实际上,精神医学里的绝大部分疾病都是“症状学诊断”,一堆一堆的标签和代号,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都属于此类。
02、“双相障碍”诊断的主观性,大到超出你的想象
主流精神医学给“双相障碍”圈了一些对应症状之后,方便是方便,但弊端也很明显:
诊断标准那么简单,就区区几百字,可病人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啊!
病人的一些行为算不算症状?算哪个症状?能不能对号入座?诊断标准里可没有那么详细的说明。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每个精神科大夫都可以对诊断标准有自己的解读,解读不同,诊断就不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举个例子,在双相Ⅱ型的诊断里面,“轻躁狂发作”是必备条件。
那到底啥是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解释是“心境高涨、膨胀或易激惹”。
“易激惹”又是啥?标准里没有解释。
说实话,大众都以为医学很严谨,但这个标准真是一点儿都不严谨,全凭大夫各自发挥。
大部分大夫认为,“易激惹”就是指患者变得容易激动,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砸东西、骂人,甚至打人。
要是有这个症状,那就相当于有轻躁狂/躁狂发作。
但有小部分大夫认为:不对,“躁狂”重在一个“狂”,“易激惹”是指患者心里很傲慢,是飞扬跋扈、很嚣张的那种大脾气。
比如保安对你正常安检,你就不配合,还指着人家鼻子骂:“你知道我是谁吗?敢安检我?你不配!再不让开我弄死你!”
这才是易激惹。
此图为AI生成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孙学礼教授就很生动地说过,“易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这才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
那打个比方,现在有一对父母,带着患病孩子看精神科大夫,说:
“孩子本来很听话的,但最近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一直哭,把自己关起来,用刀划自己;
有时候又在家大吼大叫的,砸东西,骂父母,甚至动手打父母,这孩子到底咋了?”
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上面第一拨大夫,大夫就会认为孩子有重度抑郁发作,也有轻躁狂/躁狂发作(暴躁易怒),诊断双相障碍。
那要是他们遇到第二拨大夫,比如孙学礼教授或者我,我们就不认为孩子是双相障碍,而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父母说孩子变得不爱睡觉,总在自己房间里折腾到三更半夜。
这有可能是孩子精力旺盛,整天愉悦兴奋,真的出现了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很痛苦、失眠了,或者就是为了避开父母而日夜颠倒。
有的精神科大夫只看表面症状,就一律以为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所以,孩子到底是不是双相?它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有可能就是大夫的“一念之差”。
而且,患者的症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变化。小明第一次去看A医生时,只出现过重度抑郁发作,A医生诊断抑郁症。
1个月后,小明出现过轻躁狂/躁狂发作,去看B医生,医生说,“你其实是双相障碍,之前那大夫误诊了”。
半年后,小明病情加重了,出现了幻觉,还总觉得手上有脏东西,不停地洗手,又去看C医生,C医生又可能会诊断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听着是不是特别魔幻?但情况就是这样。我们还遇到过真实的例子。
有个患者叫谭兴,他的“症状”很多:自言自笑、强迫数数、跟父母吵架等等。
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他都看过了,先后被诊断成偏执型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焦虑症、强迫症……
他爸妈吓坏了,孩子怎么会得了那么多病?
后来,他们才意识到,其实是不同大夫的诊断意见不同,然后又纠结了,“这么多诊断,我们到底该信谁的呀?”
换句话说,很多被诊断双相障碍的孩子,其实是大夫比较主观的判断,孩子不一定是真正典型的双相。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精神心理障碍?这不是绝对的。
随着孩子的症状变化,遇到的大夫不同,还有DSM和ICD这两个所谓权威标准的演变,孩子有可能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
这些精神心理障碍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以后我们还会写文章分析这个话题。
03、靠患者父母回忆而得出的诊断,其实可能很离谱
除了是“症状学诊断”之外,双相障碍还是“回顾性诊断”,这也引出了很大争议。
“回顾性诊断”指的是医生没法直接看到症状,只能通过患者、家属的回忆,或者翻阅资料,回顾当时的情景,从而做出诊断。
在双相障碍里面,无论是哪一拨大夫理解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大夫往往都是没法直接看到的。
比如,孩子在家暴躁易怒、砸东西的时候,父母肯定是赶紧“灭火”,想办法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再带孩子去看病。
如果孩子是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整天鼻孔朝天,ta就更加不可能去看病了,你说ta有病?ta会说“你才有病!”
那对于这两种情况,大夫往往只能靠问诊。
比如,医生会问父母:“孩子以前有没有过特别嗨的时候?比如几天几夜不睡觉、很开心很兴奋?”
父母想了想,说:“好像去年有过,打游戏打到三更半夜的,跟网友聊得可高兴了。”
有的大夫比较懂心理,会想到孩子可能是通过打游戏来解压,所以情绪暂时变好了,这不是轻躁狂/躁狂。
但有的大夫根本不懂,只看表面症状,一听“高兴”“不睡觉”,条件反射地就觉得是轻躁狂/躁狂,然后诊断双相。
所以,回顾性诊断也存在很大偏差。
患者、家属可能会记错,也可能会在回忆时不自觉地加上主观推测,再加上大夫的主观判断,到最后诊断的时候,准确性就很堪忧!
而且,如果医生内心认为孩子是双相,他就会觉得孩子说的话不可信,就会更加倾向于听家属的描述。
很多医生、尤其是老资历的专家,他们与患者父母的年纪相仿,很多观念比较接近,这也会让他们理解不了孩子,而是更加认同父母的判断。
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有的父母很想孩子赶紧乖乖住院、好好治病,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夸大症状,误导医生。
很多“孩子说自己没病,却被亲生父母送进精神病院”的纠纷,其实就暴露了“回顾性诊断”的弊端。
世界上最有名的“双相障碍”患者梵高,他的诊断也是回顾性诊断。
梵高在生前有剧烈的情绪波动,住进过精神医院,但从来没被诊断过双相情感障碍。
梵高去世之后,精神科大夫回顾了他生前的经历和资料,认为他有轻躁狂/躁狂发作,于是给他安了个“双相障碍”,还利用他的名气,让他当了“疾病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