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宁海发布” 昨天直播了 “乡土宁海” 水东居士的演讲,此刻为您呈上精简前的演讲稿全文。在这里,您将跟随水东居士一同穿梭于宁海的时光长廊,探寻“长街”与“长亭”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我是“乡土宁海”水东居士,老家在车岙港东岸的松岙村。今天有幸担任长街文化推荐官,与诸位一同回溯“长街”与“长亭”那段源远流长的历史。
何以长亭?宋朝时,长街村北有座七间长的亭子,叫做“留云亭”,是当时的“地标建筑”,慢慢地这长长的亭“长亭”就成了村名。
近百年来,村里一条街越来越长,集市越来越热闹,就这样长长的街“长街”就替代了“长亭”。从“长亭”到“长街”,一字之变,承载的却是千年烟火的积淀。
谁又能想到,当初宋代古亭下那方寸之地,历经岁月洗礼,竟崛起为如今活力四溢、底蕴深厚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而这一切的奥秘,正藏于茶山脚下的三门湾从海洋到海涂、再到海塘的沧海桑田之中。
下面,且让我为大家揭开长亭的三重历史面纱。
其一,盐史
往昔,此地濒海,长亭人世世代代以煮海为业。长亭的盐史,最早能上溯至唐朝,直至2004年才画上句号。北宋年间,宁海盐署从港头迁至长亭。时至今日,在新塘、下湾塘、大祝等村落,依然能觅得古盐墩的遗迹。“长亭洋十八滩,滩滩灶火接潮烟”,这般向海而生的顽强韧劲,早已融入长亭人的血脉骨髓。
其二:围垦史
岁月变迁,海退涂升,长亭人开启围垦大业。从长街诸多塘名,诸如大城塘、月边塘、保卫塘,便能清晰窥见三门湾的沧桑巨变。长亭村东面有座南宋时建造的“单孔双闸”——“绿云闸”,就是长亭围垦史最好的见证。而山头的“煌言塘”,则铭刻着明末张苍水驻军山头村,军民携手围海造田的壮丽史诗。数百年来,长亭人凭借家族合力、股份协作,于三门湾畔围垦出广袤海塘,争得“宁海粮仓”的美名。
总浦塘村的“围塘文化记忆馆”中就记录了这段历史。
其三:采石史
海退之后岛就成了山,而这山有特殊的材质,利于一层层开采石板。明代起,伍山石宕越挖越多,越挖越深。到了民国时期,借助升降机的力量,开采出大量石板,海运至石浦、舟山与上海等地。
之后废弃的石宕并没有被荒废,而是华丽变身为“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如今声名远扬的4A 级伍山石窟风景区。
我们长亭人懂得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更懂得在发展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我们长亭人与时代同行的文明密码。
大家都知道,三门湾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里,被列的第九大渔业港。而承载着三重历史的长亭,与三门湾的地质变迁相互交融,共同铸成了长亭人独有的三重精神:与海博弈有韧劲,族群协作敢担当,紧跟时代勇创新。
愿长亭的故事,如同三门湾的历史一般,悠长且光彩夺目!
谢谢大家。
视频版长街长亭的故事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邮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文章:水东居士
□ 图片:宁海发布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南方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