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现实题材创作改编,所用人名皆为化名。资料来源:创作素材来源于广东日报《连环杀人案》以及公开网络信息。因信息传播复杂,可能与现实存在出入,还望读者知悉。
部分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刘建国站在东莞人工湖边,望着被白布覆盖的尸体,眉头紧锁。
初夏的风吹过湖面,带来阵阵凉意,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沉重。
这已是一个月内第二起年轻女性遇害案件。
两起案件手法相似,都让他感到一种不祥的预感。
法医小李蹲在尸体旁,轻声说:"和上个月张萍的案子一样,都是先性侵后杀害,手法几乎一模一样。"
小李掀开白布一角,指着死者颈部的勒痕:"凶手用的应该是细绳,用力很猛,死者几乎没有挣扎的机会。"
"有目击证人吗?"刘建国环顾四周,这片湖边虽然偏僻,但晚上也不至于一个人都没有。
"暂时没有。但在死者手机里发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约她晚上八点在湖边见面。"法医递过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死者的手机。
刘建国接过手机,看了看短信内容:"小雨,我是老乡,刚到东莞,想请你吃个饭,认识一下。八点湖边见?"
他握紧拳头,指节发白:"死者是谁?"
"林小雨,20岁,湖南人,在附近的兴达电子厂打工。"小李翻看着记录本,"尸体是清洁工早上发现的,估计死亡时间在昨晚九点到十点之间。"
刘建国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必须尽快找到凶手,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这座城市已经够乱的了。"
2009年的东莞,工厂林立,高楼拔地而起。这座位于珠三角的城市,凭借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打工者。
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子,为了逃离农村的贫困,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打拼。
她们住在简陋的宿舍,日复一日地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小雨是其中之一。她来自湖南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靠着几亩薄田为生。
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高中毕业的女儿身上。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林小雨高中一毕业就来到了东莞,在电子厂上班。
她每个月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都寄回家,只为了让年迈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前一个月,23岁的女大学生张萍在下班路上遇害的消息,已经引起了不小的社会恐慌。
而现在,林小雨的遇害更是让恐慌情绪蔓延开来。
刘建国是东莞市刑侦队的老队长,从警二十年,经验丰富。
他处理过各种案件,但连环杀人案在东莞并不常见,这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
回到局里,刘建国刚坐下,市局领导的电话就打来了。
"老刘,这个案子必须尽快破,影响太恶劣了。上面已经关注到了,各大媒体也在报道。"领导的语气严肃,"现在外地务工人员那么多,如果案子不尽快破,对社会稳定影响很大。"
"明白,我一定全力以赴。"刘建国回答道,额头上的皱纹又深了几分。
挂了电话,刘建国立即召集专案组成员开会。
十几名警员在会议室里等候,脸上都带着疲惫和紧张。
"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是这样的,"刘建国站在白板前,贴上两名受害者的照片,"两名受害者,一个是大学生张萍,一个是工厂女工林小雨,都是年轻女性,都是晚上独自一人时被害。"
"根据法医鉴定,两人的死亡方式极为相似,都是被细绳勒颈窒息而亡,死前都遭到了性侵。这表明很可能是同一个凶手所为。"
年轻警员小王举手:"刘队,会不会是模仿犯?第一起案件在新闻上报道过。"
刘建国摇摇头:"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概率不大。第一起案件的很多细节并没有对外公布,如果是同一凶手,那他很可能会继续作案。"
这句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凝重。大家都明白,他们正在和时间赛跑。
与此同时,在东莞某毛织厂的车间里,一个三十来岁、长相普通的男子正低头操作机器。
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看起来安静、勤恳。
周围的工人都在闲聊,讨论着最近的杀人案。但他只是低着头专注工作,没有人会把他和那些骇人的案件联系在一起。
"蔡师傅,这批货今天能完成吗?厂长催得紧。"工头老张走过来问道。
蔡伟抬起头,露出微笑:"没问题,我再加个班就行。"说完,他继续低头工作,脸上看不出任何异常情绪。
林小雨的父母得知噩耗后,立刻从湖南赶到东莞。他们住在女儿之前租住的小房间里,满屋子都是女儿的生活痕迹——简单的衣物、几本杂志、床头的全家福。
在认领遗体时,林母痛哭失声,几乎瘫倒在地。林父则像是一夜之间老了十岁,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眼神空洞。
"我们家小雨这么勤快,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遇到这种事啊!"林母哭喊着,声音撕心裂肺,"她从小就懂事,为了不让我们操心,什么苦都能吃..."
刘建国站在一旁,心如刀绞。他见过太多悲剧,但每一次面对受害者家属,都无法习惯那种深入骨髓的痛。
"林叔叔,林阿姨,请节哀。"刘建国握着林父的手,语气坚定,"请相信我们,一定会抓到凶手,给小雨一个交代。"
林父抹了抹眼泪,声音颤抖:"警察同志,求你们一定要抓到那个畜生。我们家就这一个闺女啊..."
专案组正式成立了,刘建国任组长。他们分析了两起案件的共同点:都是年轻女性,都是夜间作案,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都有性侵情况。
"小王,调取死者手机通讯记录,特别是那个约她见面的号码。"刘建国安排道。
几个小时后,结果令人失望——那是一个一次性手机号,无法追踪到购买者信息。
案件通报在辖区内各个派出所传达,所有警力开始地毯式搜索线索。刘建国带队走访了林小雨生前工作的电子厂。
厂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一脸愁容:"这事闹得人心惶惶,很多女工都不敢上晚班了。警察同志,你们一定要尽快破案啊。"
刘建国询问了林小雨的情况,厂长说她是个勤快的好姑娘,从不迟到早退,也很少和人发生冲突。
林小雨的室友陈红是个瘦小的姑娘,眼睛红肿,显然哭过多次。她提供了重要线索:"小雨最近说有个老乡总找她聊天,说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
"知道那人什么样子吗?"刘建国立刻问道,心中一动。
"不太清楚,只听小雨说过,人挺老实的,在附近一个厂上班。"陈红回忆道,"她说那人一开始只是打电话,后来约她出去吃过一次饭。"
"你知道他们吃饭的地方吗?"刘建国追问。
陈红摇摇头:"不知道,小雨回来后也没多说。就说那人挺实在的,请她吃了碗牛肉面。"
刘建国又询问了林小雨的其他同事,一个叫王梅的女工提供了更具体的信息:"前几天下班,我看见小雨和一个男的在厂门口说话,不像是我们厂的。"
"还记得那人长什么样吗?"刘建国的心跳加快了。
"中等身材,瘦瘦的,说话有口音,好像戴着帽子。"王梅努力回忆着,"天有点黑,看不太清楚脸。"
这是目前为止最具体的描述,但仍然太模糊。东莞有数十万外来工人,仅凭这些特征根本无法锁定嫌疑人。
与此同时,社会恐慌在蔓延。各工厂加强了安全措施,要求女工下班结伴而行,工厂附近增设了路灯,保安也加强了巡逻。
电视台和报纸都在报道这起案件,警方发布了安全提示,提醒年轻女性注意人身安全,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单独前往偏僻之处。
但对很多女工来说,这些提示很难完全做到。她们大多是外地人,社交圈子有限,又渴望结交老乡,寻找归属感。
一天晚上,在东莞另一家工厂附近,一名叫李娟的女工下班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老乡,想请她吃饭。
"我不认识你,不约。"李娟果断拒绝,并把这事告诉了室友。
她的室友小张听后一惊:"最近不是有连环杀人案吗?死者好像就是被人以老乡名义约出去的!咱们报警吧。"
她们立即拨打了110。警方赶到约定地点蹲守,但没有人出现。这让刘建国确信,凶手极为狡猾,对警方的动向很敏感,而且可能正在物色下一个目标。
蔡伟仍在毛织厂上班,表现如常。下班后,他和工友们一起在食堂吃饭,电视上正在播放关于连环杀人案的新闻。
"这世道,真是太可怕了。"工友老张叹了口气,拍拍蔡伟的肩膀,"听说你妹妹也在这边打工?让她最近小心点。"
蔡伟点点头,表情关切:"嗯,我已经叮嘱她了。现在这社会,女孩子在外面真不安全。"
"说起来,我侄女跟我说,她们厂里好多女孩都不敢单独上下班了,都是结伴同行。"另一个工友老李插嘴道。
蔡伟放下筷子,叹了口气:"唉,希望警方能尽快抓到凶手吧。这样大家才能安心工作。"
专案组的调查陷入僵局。两起案件已过去一个多月,线索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大。
刘建国每天工作到深夜,眼睛布满血丝。他反复翻看案卷,总觉得遗漏了什么关键线索。
这时,专案组收到一条新消息——一位退休老教师王大爷提供了新线索。
刘建国连忙赶到王大爷家。王大爷是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语文教师,身体硬朗,记忆力惊人。
"王老师,听说您有线索提供?"刘建国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大爷点点头:"那天晚上我遛狗经过湖边,远远看到一男一女在说话,那女孩好像就是新闻上说的受害者。"
"您看清那男的什么样了吗?"刘建国急切地问。
"没看清脸,但他好像拿着什么东西,当时我以为只是普通情侣,就没多注意。"王大爷回忆道,"后来看到新闻上的那个女孩,我才留意的。"
刘建国若有所思,虽然线索不够具体,但至少证实了林小雨的确是和一个男子一起出现在案发现场的。
尽管线索有限,刘建国仍安排人员调取湖边所有监控录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远角度的摄像头中,确实拍到了一个模糊身影靠近林小雨。
"能放大看清楚吗?"刘建国问技术人员。
年轻的技术员摇摇头:"画面太模糊了,只能看出是个瘦高男子,戴着帽子,面部特征完全看不清。"
刘建国揉了揉疲惫的双眼。这两起案件的相似性太高,他越来越确信是同一个凶手所为。而这个凶手显然很谨慎,很了解警方的调查方式。
"会不会是我们内部有人走漏消息?"小王低声问道。
刘建国摇摇头:"暂时不要往这方面想。现在主要目标是锁定嫌疑人的活动范围。两起案件都发生在工业区附近,凶手对地形显然很熟悉。"
一周后,专案组对两名受害者的生活轨迹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她们平时的活动范围有部分重合——都会经过同一个商业街和公交站。
"重点排查这些区域的监控,看看有没有可疑人员多次出现。"刘建国下令。
与此同时,东莞各大媒体的报道让市民人心惶惶。特别是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外来务工女性,更是不敢单独外出。
很多工厂组织员工签到,确保所有人安全返回宿舍。一些大型工厂甚至安排班车接送,防止员工单独行动。
案件调查迟迟没有突破,刘建国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是上级的催促,更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尽快抓住凶手,很可能会有更多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
李队长是刘建国的老搭档,看到他日渐消瘦,忍不住劝道:"老刘,你得注意身体。这案子不是一天两天能破的,你这样拼命,身体垮了怎么办?"
刘建国摇摇头:"我睡不着。每次闭上眼睛,就看到那些女孩绝望的眼神。她们那么年轻,有那么多梦想..."
李队长拍拍他的肩膀:"我明白。但你也要调整心态,这样才能更清醒地思考。"
刘建国点点头,他知道李队长说得对。但内心的焦虑和责任感让他无法停下脚步。
这天晚上,刘建国又加班到深夜。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个年轻警员匆匆跑来:"刘队,出事了!又有一名女工失踪了!"
刘建国心里一沉:"什么情况?"
"周小红,22岁,昨晚下班后没有回宿舍,同事今天报的警。"
刘建国立刻组织人手开始搜寻。但内心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如果是同一个凶手,恐怕又一个无辜的生命将逝去。
第二天凌晨,最坏的猜测成真了。一名清洁工在工业区边缘的树林里发现了周小红的尸体。法医鉴定,死因依然是勒颈窒息,死前也遭到了性侵。
这次,凶手更加肆无忌惮,在受害者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痕,仿佛是在向警方挑衅。
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刘建国不得不出面回应。他的镜头感不好,但此刻他顾不上那么多了。
"我们已掌握关键线索,请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女性加强安全防范,不要单独外出,不要与陌生人约会。"他的声音沙哑而坚定,"同时,我们呼吁知情者提供线索,协助警方尽快破案。"
警方在所有工厂附近增派了巡逻力量,并在公交站、商场等场所张贴了安全提示和举报电话。
东莞市公安局局长亲自过问案情,给专案组施加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调拨了更多资源,包括从广州调来的几名刑侦专家。
蔡伟的生活依然平静如常。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门,晚上八点左右回家。他住在厂里提供的宿舍,和另外三个工友合住一间。
工友们都说蔡伟是个老实人,从不惹事,也很少外出娱乐。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宿舍看电视或者睡觉。
没人知道,在这平静的表面下,蔡伟的内心正在翻腾着怎样的情绪。他看着新闻里关于案件的报道,嘴角时不时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关键阶段。他们整理了三起案件的所有线索,希望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三名受害者都是年轻女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晚上独自一人时被害。"刘建国在白板上写下这些共同点。
"凶手可能是通过'老乡'身份接近受害者,获取信任后再下手。"小王补充道。
"这表明凶手很可能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工厂的运作方式和女工的生活习惯非常了解。"李队长分析道。
刘建国点点头:"重点调查三名受害者工作或生活区域附近的工厂,特别是那些有福建或湖南籍男性员工的厂子。"
一天深夜,刘建国正在办公室整理案卷,突然接到报警电话,一名女工在下班路上遭遇袭击,但成功逃脱。这是第一个活着的证人。
"李队长,快,这是重大突破!"刘建国立刻带人赶往医院。
幸存者陈芳坐在病床上,脖子上还留着明显的红痕,眼神中满是惊恐。但她答应配合警方调查,提供线索。
"他...他说是我老乡,想送我回宿舍..."陈芳声音颤抖,"我本来不想搭理他,但他说认识我们厂的小刘,我就信了..."
"然后呢?"刘建国小心地引导着。
"走到一个没人的地方,他突然就动手掐我脖子..."陈芳回忆着,眼泪夺眶而出,"我拼命挣扎,踢到了他...他好像也不敢在大路上久留,就跑了..."
"你能描述一下他的样子吗?"这是刘建国最关心的问题。
"中等身高,瘦瘦的,戴鸭舌帽,说话有口音..."陈芳努力回忆着,突然眼睛一亮,"对了,他袖口好像有个特别的标记,像是毛织厂的logo。"
这个线索让调查方向豁然开朗。警方立即排查辖区内所有毛织厂的工人信息,重点关注来自福建的男性工人。
这一排查范围虽然缩小了很多,但仍有上百人符合基本特征。刘建国命令专案组成员逐一走访调查。
就在此时,一个技术员匆匆跑来:"刘队,有发现!周小红手机里有个隐藏相册,里面有张照片,可能是无意中拍到的!"
刘建国迅速打开照片查看。那是一张模糊的夜景照,看起来是周小红在某个场合随手拍的。但照片角落里隐约可见一个男子的侧脸。
技术人员放大图片,虽然画面模糊,但能看出是一个瘦削男子的半张脸。他戴着鸭舌帽,正偷偷看向周小红的方向。
"把这张照片和我们筛选出来的嫌疑人比对!"刘建国立即安排。
几个小时后,初步比对结果出来了,有三名工人的面部特征与照片相似度较高。刘建国和李队长亲自带队,分三组同时前往三人的住处。
刘建国负责的是一名叫蔡伟的福建籍工人,在当地一家毛织厂工作已有两年,个人资料上看起来毫无异常。
当警车抵达毛织厂时,厂长告诉他们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蔡伟啊?他昨天就离职了,说是家里有事要回老家。"
"他说具体是什么事吗?"刘建国急忙问道。
厂长摇摇头:"没说,就说是家里急事。他一向是个勤快人,从不请假,所以我也没多问。"
"他的宿舍还在吗?"刘建国问。
"在的,他东西都没搬完。说是过几天再来拿。"
警方立即搜查了蔡伟的宿舍。床铺整齐,没有多少个人物品,只有几件换洗衣服和一些日用品。墙上钉着一个日历,上面圈了一些日期,但没有特别的标记。
就在他们仔细检查床底时,有了重要发现——床板下藏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有几条手链和发夹,款式明显是年轻女孩喜欢的。
"拿去化验!看看上面有没有受害者的DNA!"刘建国命令道。
另外两组也传来消息,他们调查的对象都在工厂正常上班,初步看来嫌疑不大。这让蔡伟成为最大嫌疑人。
"立即联系福建警方,所有交通要道设卡拦截!"刘建国命令道,"同时调取所有车站监控,看看他是否已经离开东莞!"
三天过去了,毫无音信。蔡伟似乎人间蒸发了。没有任何他乘坐公共交通离开的记录,所有主要出城道路的监控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
DNA检测结果证实,从蔡伟床下找到的物品上,有两处与受害者林小雨的DNA相吻合。这几乎确定了蔡伟就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全国通缉令发出,蔡伟的照片被传到了各个警局和交通要道。但仿佛他真的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有用的线索传来。
正当专案组一筹莫展之际,刘建国的手机突然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
办公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刘建国。
"喂?"刘建国接起电话。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然后传来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刘队长,你们找错人了。"
刘建国猛地站起身,示意技术人员开始追踪电话:"你是谁?"
"想知道真相吗?"那声音继续道,语气平静得可怕。
"你到底是谁?"刘建国几乎是吼出来的,手心已经冒出冷汗。
电话那头传来轻笑:"你们以为抓到我了?才刚刚开始呢..."
刘建国紧握电话,手指关节发白:"你在哪?我们可以谈谈。"
"谈什么?谈我为什么杀她们吗?"那声音突然变得阴冷,"告诉你也无妨...她们都太好骗了..."
电话突然挂断。刘建国的手不由自主地发抖,额头沁出冷汗。
技术人员摇摇头:"追踪失败,是一次性手机,信号来自城郊。"
刘建国深吸一口气,稳定情绪:"立即组织人手前往信号发出地点搜查!全城搜捕,一定要找到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