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为何说万药不如一味?晚年大悟天机,修行者得此可证菩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天下万药,不如一味明心见性。"——这是明代医圣李时珍在生命垂暮之际留下的惊人之语。
作为毕生致力于《本草纲目》编撰的医学大家,他究竟看破了什么天机?三十年搜集近两千种药物,最后却说万药不如一味,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玄机?
佛经有云:"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莫非李时珍参透了某种超越医道的至理?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湖北蕲州府。李时珍正在家中静室校对《本草纲目》的手稿。这部凝聚了他三十年心血的医书即将完成,记载了近两千种药物,堪称当时最为完备的本草著作。




一个雨打芭蕉的夜晚,檐前水滴滴答,一盏孤灯摇曳。李时珍正在灯下誊抄《本草纲目》的新篇,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
抬头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立在门外,身上的袈裟还滴着雨水。老僧双目如星,面带祥和,一看便知是位得道高人。
"阿弥陀佛。"老僧双手合十,"贫僧是峨眉山普智寺的修行人,慕闻李先生的医道盛名,特来讨教。"
李时珍连忙起身相迎:"大师不远千里而来,真是折煞学生了。只是这深夜大雨,大师怎么..."
老僧微笑道:"求医问药,何分昼夜?况且,老衲此来,为的不是寻常医道。"
李时珍谦逊地说:"不敢当。只是略尽绵力,为后人留一份医药参考罢了。"
老僧意味深长地说:"先生著书三十载,必然对药理了然于胸。老衲想问:天下万药,究竟哪一味最为殊胜?"
李时珍略作沉吟,答道:"各种药物都有其特性和功用。以人参而论,大补元气;以灵芝而言,延年益寿;以何首乌论,补血养肝。要说最殊胜的药,恐怕难以一言蔽之。"
老僧轻抚长须,目光深邃:"《黄帝内经》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先生博览群书,可知这'上医治未病'的真意?"
李时珍沉吟片刻:"依学生浅见,治未病者,当在病未发时防患于未然。就如《素问》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老僧点头:"先生说得不错。那依先生之见,这人参、灵芝、何首乌,可解世人生老病死之苦吗?"




李时珍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内经》云:'八风以动,五藏传传,六府并合。'以药物而论,虽能调理五脏六腑,疏通经络,但终究不能解脱生死轮转之理。人参大补元气,却也有人服之反而上火;何首乌补肾益精,也有人用之不当反受其害。药物阴阳相济,寒温并用,讲究的是相生相克之道。但要说解脱生死大患,恐怕万药也难当此任。"
老僧忽然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先生说得有理。我看《本草纲目》中论述丹药一章,提到'金丹大道',可知背后有何玄机?"
李时珍眼前一亮:"大师是指道家炼丹之术?学生确实研究过。道家讲究'外丹''内丹',外丹炼五金八石,内丹修真养性。这些年走遍名山大川采药,也遇到不少修道之人,他们追求的是'金丹大道',欲求长生不老。"
"那先生以为,这长生之道可得否?"老僧不徐不疾地问道。
李时珍叹了口气:"说来惭愧。这些年记录药物,也曾深究丹道。可见过太多方士服食丹药反害其身。如汉武帝服食求仙,反倒折损天年。唐代炼丹术兴盛,不知多少帝王服食金丹,最后都难逃一死。"
老僧点头道:"既知如此,为何还要寻这必死之药?何不寻一味能解生死之苦的灵药?"
李时珍一怔,随即拱手道:"还请大师明示。"
老僧微微一笑:"有。只是这味药,不在山中采,不在园中栽。"
李时珍越发困惑:"既不在山中,又不在园中,却在何处?"
老僧将袈裟上的雨水拭去,道:"容老衲讲个故事给先生听。正好也与先生所说的金丹大道有些关联。"
李时珍连忙为老僧斟了一杯热茶。檐外雨声渐密,更添几分静谧。
"话说大宋年间,有位富商名叫赵恒,家财万贯,但却被一种怪病所困。他周身经络似火烧,五脏如刀绞,请遍天下名医,服遍各种珍药,却始终不见好转。"
李时珍听到这里,不禁插话道:"依症状来看,莫非是五脏郁结,气血逆乱?"
老僧微微一笑:"先生医术精湛。这赵恒也曾遇到一位名医,开了一副'调气养血,疏肝理脾'的方子,服用后却病情加重。你道为何?"
李时珍思索道:"病情加重,要么是诊断有误,要么是..."说到这里,他若有所悟,"莫非病根不在五脏?"
"先生慧眼。"老僧赞许地点点头,"在赵恒走投无路之际,听闻终南山上有位得道高僧,据说有起死回生之术。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不顾山高路远,前去求医。"
那高僧名叫智远,在终南山一个简陋的茅庐中修行。赵恒好不容易寻到茅庐,刚要说明来意,就听智远开口道:"你的病,不在身上。"
赵恒一愣:"大师未诊未察,如何知我病在何处?再说我浑身疼痛,胸闷气短,病症确凿,怎说不在身上?"
智远不答,反问道:"你每日可是为铺货商运而焦虑?为金银财帛而烦忧?"
赵恒不由一震:"大师如何知晓?"
智远又问:"你可曾因一桩生意失败,便整日茶饭不思?可曾因他人获利,便夜不能寐?"
高僧说:"你的病根在心。"
"心有何病?"富翁更加困惑。
智远缓缓道来:"《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你终日为财运忧心,肺气郁结;因竞争生嗔,肝火上炎;贪得无厌,心火暴盛;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恐惧不安,肾水渐耗。你的病根,不正是这'贪嗔痴慢疑'五毒所致?"
李时珍听到这里,不禁想起平日所见的诸多病例。那些沉溺声色之人多肾亏,暴躁易怒者多肝病,忧思过度者多脾胃不适...莫非这其中真有玄机?
老僧继续讲道:"赵恒听完大惊失色,问:'既如此,该用何药医治?'智远说:'我有一味药,名为明心见性,包治百病。'"
李时珍听到这里,目光一凝:"明心见性?这不是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之法吗?"
老僧面露赞许:"先生见识不凡。不错,这明心见性正是禅宗心要。《坛经》云:'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李时珍虽通佛理,但仍有疑惑:"可是大师,明心见性如何能治病?"
老僧徐徐道来:"智远对赵恒说:'这药不在外求,就在你心中。世人多执着外相,以为病在身上,须得灵丹妙药。殊不知,身为心役,心净则身安。你若能放下对金钱的执着,化解心中怨愤,消除妄念,观自性,诸病自消。'"
李时珍若有所思:"这倒让学生想起《内经》中的'心者,君主之官也',莫非心之于身,真有如此玄妙?"
老僧点头:"《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看那些修行人,虽处简陋茅庐,食无精味,却面有光泽,身轻体健。为何?就因他们心无挂碍,不被物欲所困。"
老僧继续讲道:"赵恒虽半信半疑,但也愿意一试。他依智远指点,开始反省自心。每当贪念起时,便观想钱财如浮云;嗔心生时,便体会怨憎会苦;妄念纷飞时,便觉知如梦幻泡影。"
李时珍听得入神,追问道:"后来如何?"




"三月之后,赵恒神清气爽,面色红润,周身疼痛消失无踪。他这才明白,自己的病根本就是心病,一旦心净,百病自消。后来他索性舍去家财,在终南山上建了一座普济院,专门收治病人。"
老僧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着李时珍:"你可知这普济院最特别之处?"
"何处特别?"
"这普济院虽设有药房,但智远和赵恒常对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最好的药引子是静心。'他们除了开药方,更注重教人调心。十年间,普济院名声远播,无数疑难杂症在此得愈。"
说到这里,老僧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手稿,递给李时珍:"这是当年智远所著的《济世良方》,其中记载了他看诊时的一些体会。"
李时珍接过手稿,只见上面写道: "世人重外求,不知返观内照。形病易医,心病难治。故凡诊病,当先诊心。心安神定,气血自和;心浮气躁,百病丛生。明心见性,乃万病之良药也。"
李时珍读完,如醍醐灌顶,回想自己行医数十载,见过太多求医问药之人。有人得了重病却心态平和,很快痊愈;有人小病不断,却因焦虑担忧反而病情加重。难道这就是医道的真谛?
老僧看出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李先生,你著《本草纲目》,集天下药物之大成,可知这人间最好的药引子是什么?"
李时珍望着手中泛黄的手稿,忽然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行医经历。那些看似无药可医的顽疾,往往在病人心境豁达后痊愈;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病,却因病人忧思过度而变得棘手。莫非这世间万药,真的不如一味?
他正要开口询问,老僧却已经起身,向门外走去。雨势渐小,月光透过云层洒下微光。
"大师且慢!"李时珍急忙起身,"您还没说,究竟是哪一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