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分享的是赵孟頫在江浙儒学提举时所写的手札书帖《惠竹帖》,此帖纵24厘米、横28厘米相当于斗方书作。
说来也是,古人随手书写的一封信放于今天都是名帖的存在,在还没有通信和网络的年代,手写书信就和我们今天所发的短信一样,但不同的是以前人讲究格式书写要领等。
古话说见字如面,所以哪怕是在书写信札之时也不会随意草草了之吧。此作与他的《静心帖》书风较相近,而且一共被收录于 《赵孟頫六帖册》之中,故而推测应该是他在江浙任职期间所写的。
放大欣赏:
信中内容为:"孟頫顿首,明远提举贤弟:达观来,得所惠书,承惠竹,甚济所乏,知感知感。"这是他写给明远的一封回信,明远所赠之竹,绝非普通竹材,而是带着江南烟雨气息的文化符号。
在赵孟頫眼中,这丛翠竹既是书房清供,更是精神滋养。"香炉既不可得,且当置之"的豁达,折射出文人面对物质匮乏时的超然。
草草数字却不失为经典之作,纸上的墨迹随着笔锋游走,他以行书入帖,却在转折处融入隶书的波磔意趣,使线条在圆润中透出古拙。
那天三月八日的随手书信未曾想在往的时光成为了众多书家的收藏名作,那些钤印其上的"仪周鉴藏""御题图书府"等印迹,就是历代藏家的鉴赏凭证,此作现藏于台北陈氏所藏,因该是私人收藏品。
赵孟頫曾在书画理论中提出“书画本来同”的概念,在此帖中可以得到完美的诠释。细看那些连贯的笔画就好似那竹叶般灵动,诠释了书画不分家的真正含意。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盛赞"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竟无一人可入孟頫之室者"时,他看到的不仅是赵孟頫笔下的竹影摇曳,更是其背后文脉的生生不息。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