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为什么我们停不下来买买买?

0
分享至


这两年,消费降级在年轻人中特别火热。

以前我们讲究“精致”,面对那些明明远超承受能力范围的东西,我们用一句“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哄自己,咬咬牙就“剁手”了。


现在不一样了,消费降级的风刮起来,我们似乎一夜之间“抠门”了。

平替好物、消费降级攻略、记账日记、抠门上瘾......这些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上越来越火热。我们遵循“货比三家”的消费逻辑,寻找最具性价比的东西,该省省,该花花,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可奇怪的是,虽然我们越来越抠门,但是兜里的钱却没有变多。

一旦我们记账的话就会发现,自己看上去节省了,但依然扣扣搜搜地花了很多钱。


为什么我们明明很抠门,却依然省不下什么钱?

消费降级的钱到底都省到哪去了?

我们是不是又掉进了什么消费陷阱?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消费那些事。


01

消费的快乐陷阱

不知道是否你也有这种体验,当我们买东西时,最开心的不是拥有的那一刻,而是从下单开始到等待收货那段时间。

在我们下单时,大脑就开始疯狂分泌多巴胺,在收货的等待期逐渐递增,在到货那一刻达到顶峰。

然而从拿到货的那一刻开始,多巴胺急速消退,快乐的感觉散去,最终只留给我们怅然若失的空虚感,以及实打实空了的钱包。


所以有人说:“每当我们买下或得到一件心向往之的物品,我们得到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快乐的理由并不是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而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停止了渴求,从而感受到了平静与快乐。”

然而,这份快乐是短暂、虚幻的。有的商品只能令我们幸福3天,有的只有三分钟3分钟,有的甚至只有3秒。

省吃俭用几个月,在专柜买下一只奢侈品包只用了三秒不到;在球鞋店前排队一整夜,只为一双限量款球鞋;衣柜里总缺一件衣服,买下一件很贵的衣服后却一直放在柜里吃灰。

这就是消费主义编织的陷阱:“用钱换一件产品,再用这件产品换幸福。”


在理智慢慢占据上风后,我们逐渐意识到,消费的快乐并非真实的快乐。

月底的账单像敲响在午夜12点的钟声,我们就像跑丢鞋变回灰姑娘的辛德瑞拉,豪华马车散落成南瓜和老鼠,一切用消费装点起来的光鲜亮丽,在这一刻重回灰头土脸的本来面目。

一旦我们意识到工资一下来就交给了房租、房贷、信用卡、花呗,我们就会被现实击中醒来——有些幸福不够真实,至少真实得不够久。

因为,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取决于我们拥有了某样商品。

02

为什么我们还是忍不住买买买

“你说得很对,但是直播间囤抽纸真的很实惠。”

打开手机,主播“逼单”的话术开始轮番轰炸;走出家门,华丽又吸睛的广告在商圈大屏上播放,目不暇接。

在这个遍地是销售套路、消费过于便捷的时代,即便我们知道“买买买≠真正的快乐”,也很难对消费坚决说“不”。

是我们自控力不足天生“手欠剁”吗?

不是,《制造消费者》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看完你会知道:并非我们实力不够,而是“敌人”太过狡猾。


在《制造消费者》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揭秘了营销的本质以及消费社会的残酷真相,指出了造成我们“剁手一时爽”的元凶——

商品和市场的发展,构造了消费主义的土壤: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看到一件商品的时候很难了解其生产过程,也无法计算背后的劳动时间。生产所付出的劳动离人们太遥远了……在这种掩盖之下,商品被美化了。消费者不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也就无法衡量其成本、构造、所需劳动力以及生产背后的困难,人们只能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去理解它们,在幻想中,商品仿佛不属于任何社会网络,而是独立地存在着。当商品被摆上商店货架供人们挑选时,它们显得遗世独立、纯粹得令人愉悦,它们进入了消费者的幻想,在人们欣赏的眼光下变成了奇妙之物。”

广告套路,在操纵我们的情绪:

“广告旨在让群众一直对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满意。因为令人看了以后觉得心满意足的广告是赚不到钱的,令人不满才能招揽更多顾客。”

密集的媒体信息,紧抓我们的眼球:

“将一个想法强加于人们的头脑中,并不一定要让人们理解和掌握它,而是只需要充分地重复信息,使其融入人们周遭的环境,便能实现扎根的目的。”

商品被赋予各种符号,迷惑我们对个性的定义:

“商品一直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和权力关系的语言。市场让商品成为消费者定义和展示自我的核心工具,从而加剧人们对商品的渴望。”

“因为它通过给消费幻想赋予实体,让人们感到‘只有自己例外’,感到自己是受限的、不完整的、贫穷的。它让人们越来越多地展开设想自我的可能性,不再把自我作为社群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欲望主体。人们从外部受到启发,于是渴望独特的自我,渴望一个具有新口味的自我。”

不是我们停不下来“买买买”,而是有人时时刻刻在为我们制造需求和欲望。

比如“囤货”。

按照实际需求囤货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商家为了出货、清库存,用话术制造恐慌情绪,让我们觉得必须得囤,不买不行,错过就是吃亏了。当我们被他们的营销策略牵着走时,就掉入了消费的陷阱,完全忘记自己并不需要成堆的纸巾、护肤品。

这样的“囤货”看似是在省钱,但实际上我们只是花大量的钱往家里搬用不上的东西。本不存在的“囤货”需求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图片来自《钱断情始》

又比如,女性消费。

也许你听过“女性用户付费意愿更高、消费能力更强”这样的论调,但实际上女性并非生来就是“购物狂”。

资本不断通过广告与媒体信息在女性脑海中植入“爱自己”“成为更好的你”的口号,随后发现大有赚头,于是更加疯狂地制造专属于女性的焦虑:

“女性的身体被定义为一个‘消费项目’,需要通过商品对其不断调整改进。要想得到现代、苗条、年轻、健美、惊艳的身材,就必须得借助市场提供的技术辅助。”

“现代女性消费者是在解放女性的伪装下诞生的。”

女性脱口秀演员小鹿聊起“爱自己型消费”就一针见血地点破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总有人说爱自己就是重新养育自己,就是给自己买这买那,这是做自己的父母吗?这不是做资本的衣食父母吗?”


图片来自网络

03

那就抠点吧,年轻人

原本就独特的你,每天听到恶魔在耳边低语“你还不够好你还可以更好”,就算是再清醒克制,也难免会闪过疑虑:我是不是不够好?我得去变得更好!所以我得去运动/美容/充实自己。

然而,几乎所有“做自己”都是从购物开始。

从买一身新行头开始,从办一张健身卡开始,从买新设备开始。没人会总结自己是否真的有所长进,只知道下次购买某物时,自己似乎又是个新口味的人。

购买上一张健身卡或全套的高价运动服才能享受健身的乐趣吗?

其实不然。

周轶君在《圆桌派》里谈到:

“当你便利了以后。你生活周围可能堆满了你原来并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你的欲望被满足得太快了。前一段有个朋友跟我说,现在很流行一年不买计划,就是除了我要吃要喝的的最必要的东西,剩下的我都不买。那么我怎么过日子呢?当我忽然发现我需要某个东西的时候,先不买,在已经有的东西里去想办法,你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意去弄到这个东西。所以有时候极简的生活,不是单纯的简单,它是把所有的资源用到了极致,这是所谓的一种极简。”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人要去过这样严苛的极简生活,更不鼓励明天要去慢跑的你连夜动手缝制一条运动裤。

但我们可以做到下单前打开衣柜看看,是不是有一条裤子能立刻陪你去跑步。

“消费主义就是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你渴望得到它。”

面对这样的消费社会,年轻人,我们不如抠一点。


图片来自《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更多关于消费的的知识都在这本《制造消费者》里。

本书是消费社会学入门口碑名作,讲透消费社会200年发展历程。如果你对消费主义发展史感兴趣,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我们的此刻和未来很久,都不可能与消费主义做完全的切割,因为我们就活在这样一个商品流通的社会。

同样不可改变的是,消费和商品任何时刻都不能定义我们,好的或坏的都不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2040书店 incentive-icons
2040书店
果麦文化官方自媒体平台
806文章数 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