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柏林与布鲁塞尔的政策文件中,“去风险”正逐步从一个以中国为假想敌的经济术语,演变为一个关乎欧洲未来战略自主性的全局口号。德国经济界、欧盟官员、欧洲央行高层的声音正在清晰地合唱:美国不再是无条件信任的盟友,而是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源。特朗普的回归和其单边主义政策,正在将欧洲推向一次必须做出抉择的边缘。
3月31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对法国公共电台表示,面对特朗普政策的冲击,欧洲必须在国防、能源、数字主权和经济政策上“走向独立”。这并不是一次随意的表态,而是一位欧洲顶级金融决策者对跨大西洋关系提出的深刻怀疑。当“去风险”不再只针对东方的“供应链依赖”,而是瞄准曾经的“自由世界领导者”,我们就知道,欧洲的信心体系已经开始动摇。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主席莫妮卡·施尼策尔更是直言不讳:特朗普公开威胁要抛弃跨大西洋联盟,这是迫使欧洲加速摆脱对美依赖的直接推力。无论是技术、云数据、金融工具还是安全体系,欧洲长期对美国的结构性依赖正在被重新审视。施尼策尔提出的对策不再是幻想“重新与美国和解”,而是推进欧洲内部的资本市场联盟、数字单一市场以及面向全球南方的多元化自由贸易网络。
这一转向并非毫无基础。2019年,美国奥多比公司在特朗普政府命令下曾宣布将封锁委内瑞拉用户账户,这一事件虽未最终成真,却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警示:在关键数字基础设施上,欧洲并无主权。如今,随着特朗普再度执政、经济政策日趋保护主义,美国数字巨头的“武器化”能力成为企业界最深层的担忧。正因此,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寻求本地云计算服务商,以避免未来可能的“政治切断”。
从经济安全转向地缘战略,“去风险”对美思维的演进更显急迫。特朗普一边在贸易政策上对盟友痛下杀手,一边在北约事务上不断释放削减承诺的信号。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下次危机来临,美国还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欧洲吗?特朗普多次威胁将北约变为“有偿服务”,并对波罗的海、巴尔干、东欧国家的防务承诺语焉不详。这对严重依赖美军存在的欧洲安全体系而言,无异于地基松动。
然而,真正让“去风险”思维加速蔓延的,并非只是特朗普的威胁,而是欧洲在对华战略中暴露出的虚伪逻辑。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马特斯直言,对华“去风险”喊得响,但做得少。一些德国大企业“全力以赴”拓展在华市场,甚至在地缘冲突和供应链危机之后,依然坚信“谁想在全球生存,就必须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将所有“风险”标签贴在中国身上,显得既不诚实也不现实。
而对美国的幻想,才是真正的风险。欧洲不可能彻底脱钩美国,但必须停止幻想。欧盟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降低关税的可能性正在迅速缩小。特朗普政府对德国、法国、欧盟整体的结构性敌意已非秘密。在这种全球贸易进入“惩罚性关税+双边对抗”的新常态下,欧洲若不快速推进与全球南方——尤其是南方共同市场、印度、东盟国家的自贸协定,就注定在下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被边缘化。
社民党的经济政策谈判代表胡贝茨提出的“多元化战略”,并非外交辞令,而是战略必须。她警告称,在一个惩罚性关税和政策突变成为新常态的世界中,欧洲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建立替代性合作关系。这不仅是为了经济增长,更是为了在一个动荡的全球秩序中拥有独立自主的谈判位置。
拉加德所说的“走向独立”,听起来像是欧洲旧梦的重提——一个讲求主权、自治、团结与战略共识的“欧罗巴帝国”,正在试图再次构建。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动因并非中国的崛起,而是美国的不可靠。在这种历史吊诡中,“去风险”这个曾指向东方的策略词汇,正毫不留情地调转方向,指向曾经的“保护者”。
或许,欧洲真正的“觉醒”并非来自与中俄的战略较量,而是来自美国的背离。所谓盟友的失信,比敌人的挑衅更令人寒心。而在这一刻,欧洲终于开始意识到,风险从来不只是市场变量,更是政治信仰崩塌的回响。
当“去风险”不再只是对中国的政策工具,而成为对美国的防御姿态,欧洲才终于有可能从依赖的阴影中迈出真正意义上的一步。是否走得远,能否走稳,还未可知。但至少,方向已经改变,话语已经发生裂变。而这一切,正是特朗普留给欧洲最沉重的现实提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