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加速推进
• 要素流动更加自由: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成为资源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枢纽性平台。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进一步盘活,完善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经营流转管理服务制度,为城市资本和技术下乡开辟新路径。同时,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资金精准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构建“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协同机制。
• 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教师、医生等“县管校聘”“乡聘村用”,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调整县域内教师、医生等编制定额和服务设施布局,实现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 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遍服务类设施城乡一体建设一体管护。根据村庄类别,分类推进供水、污水、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城镇管网,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通过微管网往户延伸。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发展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配送投递、商业网点等设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 特色产业集群化:各地已建设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9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未来将继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如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稳步发展,“村字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电商平台数量稳定增加,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拓展。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 科技赋能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生态保护日益重视
• 环境治理持续深化: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善农村改厕实施机制,健全社会化管护和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开展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 乡村绿化行动推进:各地开展乡村绿化行动,如万江街道启动2025年绿美万江生态建设、增厚“绿色家底”行动,依托市委绿美东莞生态建设行动,围绕“两水两路六重点”重点展开,因地制宜规划种植绿化苗木,提升水陆片区生态品质,塑造绿美城乡居住环境。
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
• 数字化手段运用:统筹城乡治理资源,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村务公开、村民参与、矛盾调解等功能,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
• 多元主体参与:鼓励村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提高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资源支持。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城市人才下乡: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城市人才下乡,不断完善“田间学校”“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模式,持续提升农民技能,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本的“双向赋能”,构建城乡人才共育体系。如吸引大学生、技术人员等到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
• 本土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为本土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文化建设得到重视
• 乡土文化保护:将文化认同作为城乡融合的情感纽带,使县域成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保护乡土文化,如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手工艺等,增强居民归属感。
• 文化活动丰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民俗展览、文化讲座等,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