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我高考落榜当兵,初恋考上大学和我分手,10年后转业我再遇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命运从不按剧本走,它喜欢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你惊喜,或者惊吓。

那年夏天,我高考落榜,她金榜题名;我选择了当兵,她走进了大学校园;我们约定好要一起奔向未来,却在人生的岔路口分道扬镳。我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她,直到十年后,我转业到北京,命运再次将我们的轨迹交织在一起。



01

一九九零年五月,河南南阳,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学校门口的大喇叭里循环播放着《爱拼才会赢》,鼓舞着莘莘学子奋力冲刺。

陈建国和林小雨站在南河的堤岸上,望着远处的晚霞。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

“小雨,你说咱俩考得上武汉大学吗?”陈建国摘下一片柳叶,放在嘴里吹出哨音。

林小雨笑着拍掉他嘴里的柳叶:“别吹了,听县广播说柳叶上有虫卵呢。”她转过头,眼睛亮晶晶的,“我觉得我们都能考上,你数学那么好。”

“我就是担心英语,昨天做的模拟卷又只考了86分。”陈建国叹了口气。

“别担心,我相信你。”林小雨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陈建国,“给,这是我攒了三个月零花钱买的,祝你高考顺利。”

陈建国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上海牌手表,黑色的表盘,银色的表带,在夕阳下闪着微光。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陈建国想把盒子推回去。

“你必须要,”林小雨执拗地说,“这样你考试的时候就能掌握好时间了。而且,”她声音突然小了下来,“这样你就不会忘记我了。”

陈建国喉头一紧,从脖子上取下一个翠绿色的玉坠:“那你也要收下这个,这是我奶奶留给我妈,我妈又给了我。她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能保佑平安。”

“这怎么行,这是你们家的传家宝啊!”林小雨连连摇头。



“就是因为是传家宝,所以才要给你啊。”陈建国不由分说地将玉坠戴在林小雨的脖子上,“等我们考上大学,我就向你求婚。”

林小雨脸红了,低下头看着脖子上的玉坠,小声说:“好,那就说定了。”

两人相视一笑,夕阳将他们的脸庞染成金色,年轻的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谁也没有想到,命运很快就会给他们开一个残酷的玩笑。

02

七月的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高考成绩单像一柄刀,将陈建国的梦想切成了碎片。

“差了三十分,差了三十分啊……”陈建国坐在家里的小板凳上,手中的成绩单被汗水浸湿,数字变得模糊不清,却依然刺痛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子,明年再考。”陈父拍着他的肩膀,声音里却掩饰不住失望。

陈建国抬起头,屋子里的所有人都在看着他:年迈的奶奶,风霜满面的父亲,操劳一生的母亲,甚至还有那个已经上初中的小妹。他们的眼神中有安慰,有同情,也有无法言说的期待。

“明年再考?”陈建国苦笑,家里的经济状况他很清楚,父亲在砖窑厂做工,一个月只有七十多块钱,母亲在生产队干活,收入更是微薄。家里前几年盖房子欠了不少债,供他读高中已经很吃力了,再复读一年,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二天,陈建国强打精神去找林小雨。刚走到她家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欢声笑语。

“小雨考上北京大学了,以后就是大城市的人了!”

“就是啊,咱们村终于出了个大学生了,还是北大的呢!”

“小雨他爸,你们家祖坟冒青烟了啊!”

陈建国站在门口,手足无措。他想进去祝贺林小雨,但又害怕面对她,害怕看到她眼中的怜悯。

林小雨却看见了他,从人群中挤出来,拉着他的手跑到院子外面。



“建国,我考上北大了!”林小雨的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恭喜你,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考上。”陈建国强颜欢笑。

“你呢?你考得怎么样?”林小雨满怀期待地问。

陈建国沉默了一会儿,决定不再隐瞒:“我……我没考上,差了三十分。”

林小雨的笑容凝固了,她握紧陈建国的手:“没关系,可以复读啊,明年再考。”

“我家里条件你知道的,复读是不可能了。”

“那我等你,等你找到工作,或者……”

“小雨!回来!”林小雨的父亲在院子里喊道,“县里电视台的记者来了,要采访你!”

林小雨犹豫地看着陈建国,后者对她笑笑:“你去吧,这是你的光荣时刻。”

看着林小雨走回院子,被父母和乡亲们围绕着,陈建国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抬头看了看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突然明白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不再是一起散步的河堤那么近,而是有如天堑般遥远。

03

“建国,你看看这个征兵通知,今年征兵的条件放宽了,高中毕业就能报名。”陈父从单位回来,将一张通知单放在桌上。

陈建国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当兵?”

“对,你叔叔刘大勇就是参军入伍,现在在省城当了干部。”陈父坐下来,点燃一支烟,“不仅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也是改变命运的途径啊。”

陈建国心中一动。自从高考落榜后,他一直在镇上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和水泥灰打交道,皮肤晒得黝黑,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他和林小雨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虽然她放假回来时会来看他,但两人之间总有说不出的隔阂。

“我去看看。”陈建国拿起征兵通知仔细阅读起来。

当天晚上,陈建国失眠了。他想起林小雨前天回来看他时说的话。

“建国,你有什么打算吗?”林小雨问他。她刚刚结束大一的学习,看起来已经有了大城市的气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陈建国不熟悉的成熟。

“打工啊,还能有什么打算。”陈建国有些自嘲地回答。

“你不想继续学习吗?北京有很多夜校,你可以……”

“小雨,”陈建国打断她,“咱们不一样了。你已经是大学生了,将来会有很好的工作,很好的生活。而我,可能这辈子就是个农民工了。”

“不会的,你那么聪明,一定会有出路的。”林小雨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陈建国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远处的建筑工地,心里酸涩得难以言表。

现在,征兵通知仿佛给了他一条新的道路。参军,锻炼自己,改变命运,也许有一天,他能堂堂正正地站在林小雨面前,不再自卑,不再低人一等。

第二天一早,陈建国就去了镇上的武装部报名参军。

04

九月的火车站人头攒动,即将奔赴军营的新兵们和送行的亲友挤满了站台。陈建国穿着崭新的白衬衫和黑裤子,站在候车的队伍里。

林小雨是跑着来的,头发散乱,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她在人群中寻找陈建国,看到他时,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建国!”她喊着,挤过人群来到他面前。

“你怎么来了?”陈建国惊讶地问。

“我妈告诉我你要当兵了,我特意从北京赶回来送你。”林小雨喘着气说。

两人一时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火车的汽笛声划破了沉默。

“我要走了。”陈建国说,声音低沉。

“嗯。”林小雨点点头,突然开口,“建国,我们分手吧。”

陈建国愣住了,虽然他已经隐约预感到这一天的到来,但亲耳听到这句话,还是如同被人当头一棒。

“为什么?”他哑着嗓子问。

“异地恋太难了,你在部队,我在学校,见面的机会太少。”林小雨低着头,声音几不可闻,“而且,我爸妈也不同意我们在一起。”

陈建国沉默了。他明白林小雨说的都是事实。他们的生活轨迹已经渐行渐远,再这样下去只会徒增痛苦。

“好,我明白了。”他最终说道。

林小雨摘下脖子上的玉坠,递给陈建国:“还给你吧,这是你们家的传家宝。”

陈建国看着那枚翠绿的玉坠,心如刀绞。他伸手推回去:“不,你留着吧。就当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林小雨哭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那你的手表……”

“我会留着的,”陈建国抬起手腕,冰冷的表面贴着他的皮肤,像是林小雨的手指,“你放心,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火车开始缓缓启动,车站工作人员催促着新兵们上车。陈建国拿起行李,最后看了林小雨一眼,转身走向车厢。



“保重!”林小雨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哭腔。

陈建国没有回头。他知道如果再看一眼,自己可能会忍不住留下来。他紧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那阵疼痛却无法掩盖心中更深的痛楚。

火车载着他驶向远方,也载着他与林小雨的青春,驶向了记忆的深处。

05

东北边境某部队训练场,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花,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

“立正!稍息!立正!”教官沙哑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刺耳。

陈建国和其他新兵站在雪地里,身体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僵硬,手脚早已失去知觉。这已经是他们来到部队的第三个月,每天除了出操、训练、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其他活动。

“陈建国,出列!”教官突然喊道。

陈建国一个激灵,快步跑到教官面前立正站好:“到!”

“你的床铺叠得不整齐,内务不过关,今天罚你加练两个小时。”教官面无表情地说。

陈建国咬紧牙关,大声应道:“是!”

晚上,当其他战士都在宿舍休息时,陈建国一个人在操场上做着俯卧撑,汗水和雪花混在一起,打湿了他的军装。

“小陈,你这人挺倔啊。”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陈建国回头,看见班长赵刚站在那里。

“班长好。”陈建国停下动作,立正敬礼。

“休息一会儿吧,我看你都做了一百多个了。”赵刚递给他一条毛巾。

陈建国接过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谢谢班长。”

“听说你高考落榜才来当兵的?”赵刚问道。

提起这个,陈建国的眼神黯淡了一下:“嗯,差了三十分,没考上。”

“别灰心,部队也是个大学校,学的东西比大学里多着呢。”赵刚拍拍他的肩膀,“我看你这人挺有韧劲的,以后好好干,准能有出息。”

陈建国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转眼间,陈建国已经在部队待了一年。这一年里,他从一个瘦弱的新兵蜕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战士。他学会了射击、格斗、野外生存等技能,也学会了如何与战友相处,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在一次实弹射击比赛中,陈建国以98环的成绩夺得了全连第一。站在领奖台上,看着战友们敬佩的目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就感和自豪感。那一刻,他忍不住想:如果林小雨看到现在的我,会不会对我刮目相看?

每当这种想法涌上心头,陈建国就会甩甩头,强迫自己不再想她。他知道,他们的路已经分开,眼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06

“陈建国,来办公室一趟。”指导员李文山探头进宿舍喊道。

陈建国放下手中的书,疑惑地走向连部办公室。推门进去,看见连长和指导员都在,桌上放着一份文件。

“陈建国同志,组织决定推荐你参加军校的选拔考试,你有什么想法?”连长开门见山地问。

陈建国一愣:“军校?”

“对,现在部队正在培养新型人才,你的表现很突出,是个好苗子。上了军校,毕业后就是军官了。”指导员笑着解释。

陈建国心中一阵激动。上军校意味着他可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这不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吗?

“我愿意参加考试。”陈建国坚定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建国白天执行部队的日常任务,晚上挑灯夜读,准备考试。战友赵刚经常帮他找来各种复习资料,有时还会和他一起讨论题目。

“小陈,你这么拼命,是为了谁啊?”一天晚上,赵刚半开玩笑地问。

陈建国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为了自己,也为了证明一些事情。”

赵刚似乎明白了什么,没有再追问。

考试那天,陈建国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多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学会了沉着应对各种挑战。三个小时后,他走出考场,心中有了底。

一个月后,结果公布:陈建国以全旅第二的成绩被军校录取。

“恭喜你,陈排长!”战友们纷纷向他祝贺。经过四年的努力,陈建国已经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排长,如今又即将成为一名军校学员,前途一片光明。

陈建国看着战友们灿烂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感激。是部队给了他重生的机会,让他找回了自信,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夜深人静,陈建国躺在床上,摩挲着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虽然它已经不走了,但他一直舍不得扔掉。这块手表仿佛是连接他与过去的唯一纽带,提醒着他曾经的梦想和誓言。

他翻身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小本子,这是他的日记。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

“今天写信给老陈,问起小雨的情况。他说小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在一所重点大学当了老师,生活得很好。我为她高兴,也为自己高兴。我们各自走在自己的路上,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陈建国合上日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明天,他将启程前往军校,开始人生的新篇章。

07

军校的生活比陈建国想象的还要充实。除了专业课程,学校还开设了政治、经济、外语等多种课程,让学员们接受全方位的培养。

陈建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知识,成为了学校里的佼佼者。他的论文《论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军区优秀论文一等奖,引起了上级的关注。

毕业时,陈建国被授予少校军衔,分配到了一个边防团担任参谋长,负责团里的军事训练和作战计划制定工作。

在林立的军功章背后,陈建国的心却始终有一个无法填补的空洞。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想起那个名叫林小雨的女孩,想起她明亮的眼睛,甜美的笑容,以及那个夏天里的青涩约定。

一九九八年的冬天,陈建国的战友赵刚调到了北京军区工作。临行前,他特意来找陈建国告别。

“老陈,我听说你那个初恋女友现在在北京一所大学当老师,要不要我帮你打听打听?”赵刚半开玩笑地问。

陈建国苦笑着摇摇头:“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就不打扰她了吧。”

“你啊,这么多年了还放不下。”赵刚叹了口气,“我在北京认识不少人,说不定能安排你转业到北京去。”

“转业?”陈建国一愣,“我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你当了快十年兵了,也该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考虑了。地方上发展机会多,你有军队锻炼的背景,肯定吃香。”赵刚认真地说。

陈建国陷入了沉思。他确实已经在部队待了将近十年,从一个懵懂的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他热爱这身军装,也习惯了部队的生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开始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我再考虑考虑吧。”陈建国最终说道。

送走赵刚后,陈建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转业去北京?这意味着他可能会再次见到林小雨。这个念头让他既期待又恐惧。

他拿出那块早已停走的上海牌手表,在黑暗中静静地看着。十年了,他仍然无法忘记那个女孩,无法忘记那段纯真的感情。或许是时候面对过去,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他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

第二天,陈建国向上级递交了转业申请书。

08

一九九九年末,陈建国收到了转业的批复。他将被安排到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担任安保部门的负责人。

收拾行李时,陈建国发现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几套换洗的衣物,几本珍藏的书籍,一本厚厚的日记本,还有那块早已停走的上海牌手表。十年的军旅生涯,留给他的更多是看不见的财富:坚韧的意志,沉稳的性格,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

临行前,团首长召见了他。

“小陈啊,你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兵。”团长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转业以后,要好好干,不要辜负这十年的军旅生涯。”

“谢谢团长栽培。”陈建国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听说你是主动申请去北京的?”团长问道,眼中闪烁着探询的光芒。

陈建国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是的,我想去大城市看看。”

团长笑了笑,没有追问。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这是部队给你的转业礼物,希望你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

陈建国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闪亮的纪念章,上面刻着“忠诚、勇敢、荣誉”几个字。

离开部队的那天,战友们列队相送。陈建国穿着崭新的便装,向战友们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他转身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心中既有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有对军旅岁月的不舍。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陈建国望着远处逐渐模糊的军营,心中百感交集。军营是他的第二个家,是这里让他从一个自卑的落榜生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军人。如今,他要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了。

北京,等着我。林小雨,不知道你还好吗?

09

二零零零年初,北京城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庆祝新世纪的到来。

陈建国站在西直门附近的一个小区门口,看着手中的地址,确认了一下门牌号,然后走进了那栋陌生的楼房。这里将是他在北京的新家,一个不足40平米的单身公寓,是公司分配给他的过渡性住所。

公寓虽小,但五脏俱全。陈建国将行李放下,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繁华的城市景象,心中涌起一股陌生感。他已经习惯了军营的简朴和边疆的荒凉,对于这座喧嚣的大都市,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第2天, 陈建国穿着笔挺的西装,准时到公司报到。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他被安排在公司的安保部门工作,负责公司的安全事务。



刚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习惯了军队严明纪律的陈建国,对公司里的一些松散状况感到不适应。他试图用军队的管理方式来改变部门的工作风气,结果引起了不少同事的不满。

“陈部长,这里不是部队,我们是企业,要讲效益,也要考虑员工感受。”部门的老员工劝告他。

陈建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调整工作方式,逐渐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他发现,军队的很多优良传统,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对企业管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很快,在陈建国的带领下,安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

工作稳定后,陈建国开始有意无意地打听林小雨的消息。他知道她是在北京的一所大学任教,但具体是哪所学校,他不得而知。北京有那么多大学,要找到她犹如大海捞针。

有时候,陈建国会独自一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漫步,希望能偶遇林小雨。每当看到一个身影相似的女子,他都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却总是失望而归。

“也许,我们真的无缘再见了。”陈建国经常这样安慰自己。但每当夜深人静,他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曾经深爱的女孩,想起她的笑容,她的眼睛,以及那个夏天的约定。

10

公司年中会议上,总经理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我们将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培训项目。陈建国同志,鉴于你的军事背景和管理经验,公司决定派你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陈建国点头应下,心中却没有太多波澜。自从来到北京,他已经习惯了各种新任务和挑战。这个培训项目虽然重要,但对他来说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

两天后,陈建国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与校方代表进行第一次会面。

会议室里,几名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已经落座。当陈建国推门而入时,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在座的每一张面孔,然后猛地停在了最后一个人身上。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

那是一张他梦寐以求却又无比陌生的脸庞。十年的时光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曾经青涩的面容已经变得成熟,但那双眼睛,那个微笑,却依然如此熟悉,如此令人心动。

林小雨,真的是她吗?

对面的女子也愣住了,她的眼中闪过惊讶、疑惑、震惊,最后定格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上。

“陈先生,您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副教授林小雨,也是这次项目的学术负责人。”她站起来,伸出手,声音里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颤抖。

“林教授,你好,我是国企安保有限公司的陈建国,负责这次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陈建国握住她的手,感受到了一丝熟悉的温度。

两人礼貌而克制地交谈着,仿佛只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平静的表面下,是汹涌澎湃的情感。

会议结束后,林小雨主动提出送陈建国参观校园。两人并肩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一时无言。

“你……还好吗?”最终,林小雨打破了沉默。



“挺好的,当了十年兵,去年底才转业到北京。”陈建国简短地回答,然后指了指林小雨的左手,“看来你过得也不错,已经成家了?”

林小雨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戒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嗯,”林小雨低头看了看那枚戒指,淡淡地说,“生活还算顺利。”

陈建国点点头,心中涌起一阵苦涩。他早就该料到,像林小雨这样优秀的女子,不可能一直单身。这十年间,她肯定遇到了更好的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恭喜你。”他勉强挤出一个微笑。

“谢谢。”林小雨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一小片阴影。

两人又陷入了沉默。许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十年的时光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他们隔开。

“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陈建国看了看手表,找了个借口结束这尴尬的会面。

“好的,我送你到校门口。”林小雨点点头。

分别时,两人只是简单地握了握手,约定下次会议的时间,就像真正的工作伙伴一样,专业而疏远。

回去的路上,陈建国的心情格外复杂。他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重逢,也没想到林小雨已经结婚。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充斥着他的胸膛,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他摸了摸手腕上的那块已经停走的上海牌手表,自嘲地笑了笑。也许,有些故事注定没有圆满的结局。他和林小雨的缘分,大概就到此为止了。

11

随着项目的推进,陈建国和林小雨不得不经常见面,讨论培训计划、课程设置等事宜。每一次会面都是一种煎熬,他们保持着表面的专业和礼貌,内心却波涛汹涌。

一天,两人在学校图书馆的会议室讨论培训材料。窗外下着小雨,雨滴敲打着玻璃窗,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个案例分析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员,要不要换一个?”林小雨指着资料上的一个章节问道。

陈建国凑过去看,不小心碰到了林小雨的手。两人都像触电一般缩回了手,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抱歉。”陈建国低声说道。

“没关系。”林小雨轻声回应,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你在部队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一直很好奇。”

陈建国愣了一下,没想到林小雨会主动询问他的过去:“挺好的,虽然艰苦了点,但很充实。我在边防部队待了几年,后来去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参谋长。”

“听起来你的军旅生涯很成功啊。”林小雨微笑着说,眼中带着真诚的赞赏。

“还行吧,至少比当年那个落榜生强多了。”陈建国自嘲地说,随即问道,“你呢?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林小雨的笑容有些勉强:“也挺好的,大学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一路读到了博士,现在是副教授。”



“那你先生是做什么的?”陈建国试探性地问道。

林小雨的表情顿时变得有些僵硬:“这个……改天再聊吧,我们还是先把工作的事情定下来。”

陈建国注意到了她的异常,但没有多问。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话题,他尊重林小雨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表面上,他们是专业的合作伙伴;私下里,却时常陷入对过去的回忆。

有一次,两人一起去考察培训场地,偶然经过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一条小河,岸边种着柳树,景色与当年南阳的河堤有几分相似。

“真像啊。”林小雨不经意间说出了口。

“像什么?”陈建国问道。

“像我们以前经常去的那条河。”林小雨的眼中泛起一丝怀念。

陈建国心中一动:“你还记得?”

“怎么会忘呢?”林小雨轻声说,然后似乎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急忙补充道,“那是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啊。”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各自沉浸在回忆中。

“你的手表还留着吗?”林小雨突然问道。

陈建国抬起手腕,让她看那块已经停走的上海牌手表:“一直戴着,虽然它早就不走了。”

林小雨的眼睛湿润了:“你居然还留着它……”

“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陈建国柔声说。

林小雨正要说什么,她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她看了一眼屏幕,表情立刻变得紧张起来:“我需要接这个电话,抱歉。”

她走到一旁接电话,陈建国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只能看到她的表情越来越凝重,最后甚至带上了一丝恐惧。

通话结束后,林小雨匆匆回来:“抱歉,我有急事,必须马上走。今天的考察就到这里吧。”

“出什么事了?需要帮忙吗?”陈建国关切地问。

“没事,就是家里有点急事。”林小雨勉强笑了笑,“明天见。”

说完,她匆匆离去,留下陈建国一人站在原地,心中充满疑惑。

林小雨到底有什么事情瞒着他?她的婚姻是否幸福?为什么每次提到她的丈夫,她都会避而不谈?

12

随着接触的增多,陈建国开始注意到林小雨身上的一些反常之处。

首先,她从不谈及自己的家庭生活。每当话题涉及到她的个人生活时,她总会巧妙地转移话题。

其次,她的办公室里没有任何家人的照片。一个已婚女性的办公桌上通常会放着与伴侣的合影,但林小雨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些风景照和与学生的合影。

最奇怪的是,林小雨经常接到一些神秘电话,每次通话后她都会心神不宁,有时甚至会提前结束工作。

一天晚上,项目组加班到很晚。其他人都已离去,只剩下陈建国和林小雨在整理材料。

“你先回去吧,这些我来处理就行。”陈建国对林小雨说。

“没关系,一起完成吧,这样明天就不用来那么早了。”林小雨微笑着回答。

两人安静地工作着,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和键盘敲击的声响。



突然,林小雨的电话又响了。她看了一眼屏幕,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我…我需要接这个电话。”她站起身,走出了办公室。

陈建国透过玻璃窗,看到林小雨在走廊上接电话,表情痛苦,甚至用手捂住了嘴,似乎在忍住不哭出声。

通话结束后,林小雨没有立即回来。陈建国担心地走出去找她,看到她正站在走廊尽头的窗前,肩膀微微颤抖。

“小雨,出什么事了?”陈建国轻声问道,不自觉地用上了过去的称呼。

林小雨转过身,泪水已经模糊了她的双眼:“没事,只是…只是家里有些问题。”

“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陈建国关切地问,“如果需要帮忙,尽管开口。”

林小雨摇摇头,试图擦干眼泪:“谢谢,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能处理好。”

她的衣领在转身时微微敞开,露出了里面的一抹绿色。陈建国眼尖地发现,那竟是一枚翠绿色的玉坠——正是当年他送给林小雨的那一枚。

陈建国愣住了。林小雨居然还戴着那枚玉坠?这意味着什么?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林小雨已经整理好情绪,重新回到了办公室。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默契地避开了刚才的话题,专注于工作。

但陈建国的心已经无法平静。那枚玉坠,神秘的电话,林小雨的异常表现,所有这些线索指向一个他不敢确定的可能性。

林小雨的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她是否真的幸福?那枚玉坠为什么还戴在她的脖子上?

带着这些疑问,陈建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决定,无论如何,他要弄清楚林小雨身上的秘密。

13

项目进行到第二个月时,一场意外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