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胆固醇高,很多人就先把锅甩给蛋黄,好像一口蛋黄下肚,血管就堵上了似的。
但这事说实话,真是被误会太久了。
蛋黄里虽然有胆固醇,但其实它含有丰富的磷脂,还有卵磷脂这种能帮着乳化脂肪、清理血脂的成分,吃得适量根本不容易引起血脂飙升。
反倒是有些日常吃得不经意、从来没人提防的东西,才是真正拉高胆固醇的大boss,关键是大部分人压根没意识到这些“幕后黑手”。
有个医生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高胆固醇的人里,少有天天吃蛋黄的,但基本都逃不过这几样‘家常杀手’。”
有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的数据调查显示,在245名胆固醇偏高的中老年患者中,有接近六成每天摄入的总脂肪量并不算夸张,但其中反式脂肪酸和隐藏饱和脂肪的占比偏高。
而这些问题不是靠少吃肉、戒蛋黄能解决的,是日常一些看似健康的小零嘴、小调味品在“背后捅刀”。
最让人没想到的,就是咖啡伴侣粉。
很多上班族、夜猫子、老人都习惯喝速溶咖啡、三合一咖啡,或者泡茶的时候往里兑点咖啡伴侣提香提滑。
问题是,这种粉里头的“植脂末”不是植物来的脂肪,而是人工氢化的脂肪酸,也就是反式脂肪酸的老窝。
这种脂肪一旦进入体内,特别容易让低密度胆固醇(LDL)升高、同时把高密度胆固醇(HDL)压下去,这两个指标一升一降,血管立马压力大增。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公开文件里就明确指出,反式脂肪酸摄入每增加2%,心血管疾病风险就升高23%,这个比例比饱和脂肪还猛得多。
而市面上一些廉价速溶咖啡里,一小包的反式脂肪酸可能就占了每日建议摄入上限的四分之一。
最要命的是,这种粉常常不被当“食物”算,很多人以为一小勺没事,结果一天喝三四杯,反而比吃一块五花肉还猛。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蛋糕和面包店的烘焙制品,尤其是那种外表酥脆、奶香浓郁的蛋挞、奶油泡芙、小饼干。
这些甜品里头用的油,很多并不是黄油,而是“植物起酥油”或者“人造奶油”,成本低、口感好,但脂肪结构极不友好。
它们大多经过氢化处理,含有高比例的反式脂肪酸,不光影响胆固醇,还能刺激血管内皮发炎,促进斑块生成。
之前上海有家医院做了个实验,对比了不吃烘焙食品和每周吃3次以上甜点的两组中年人,发现后者的总胆固醇平均值比前者高出17%,其中LDL高出近20%。
而且这些人并没有吃很多红肉或内脏,饮食看上去挺清淡,但就是被这类小零食“坑惨了”。
更讽刺的是,有些人为了“控油”,主食少吃了,结果饿得快,拿小蛋糕当加餐,越吃越不对劲。
第三个藏得更深的,是某些号称“健康零食”的坚果混合包。
是的,坚果本身没错,核桃、杏仁、腰果含不饱和脂肪酸、对血管有好处。但问题出在加工方式上。
很多市面上的“每日坚果”其实不是原味的,而是烘烤甚至油炸过的,还有加糖、加盐、加香精的,甚至还会加点植脂末调味。
这类加工坚果脂肪含量高、热量集中,而且常常一小包就200大卡,吃两三包就相当于吃了一份油炸食物。
而且很多人习惯把这类零食当成“健康小补”,看剧、加班时嘴巴没停过,不知不觉一天就吃了远超推荐的脂肪量。
中国营养学会曾给出一个建议,坚果每天控制在一小把、约25克为宜,但市面上大多数坚果包都在35克以上,还不算添加的糖和盐。
有人做过对比测算:吃一包调味坚果,升胆固醇的潜力比吃两个蛋黄还强三倍。
最后一个更隐蔽,那就是各种汤底浓郁的火锅、汤粉、螺蛳粉、拉面里的汤头。
很多人觉得只吃面、只喝汤,没吃什么肉,应该没事。可问题就在汤里。
那种浓汤往往是高温熬煮了大量动物骨头、猪油、牛油、鸡油,还有的加了起酥油和香精粉末来“提鲜”,这些调料包和底料含有高密度的饱和脂肪,很多并未标示清楚。
尤其是火锅底料,是加盐、加油、加辣的三重“猛料”,吃进去一肚子热量还不自知。
重庆一份火锅底料的成分表里,饱和脂肪酸含量占到了总脂肪的70%以上,一顿火锅下来,哪怕不吃肉,只涮青菜蘸油碟,也能让胆固醇当场起飞。
有研究发现,重口味火锅摄入后,6小时内血脂水平会显著上升,尤其是在肝功能偏弱、代谢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这些食物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藏得深、不当回事”。
大家戒得了蛋黄,能戒得了牛肉,甚至连猪蹄都戒了,可就是忽略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零食、小调味、小汤头。
更糟糕的是,它们不像油腻的食物那样吃完立马腻,是那种“吃着不腻但很猛”的类型。
长期吃下来,血液里堆着的坏胆固醇越积越多,血管内壁一点点受损,到最后都不知道病从哪儿来的。
而真正懂得控制胆固醇的人,其实更注重的是食物的“结构”,不是一味追求少吃,而是看摄入的脂肪类型。
有研究早就指出,对胆固醇影响最大的是脂肪酸种类的变化,尤其是反式脂肪、饱和脂肪的比例是否过高。
美国心脏协会也强调过这个点,与其盯着胆固醇数值,不如控制每日脂肪酸的结构,比如多用橄榄油、少用起酥油,少碰那些“看不见油但含油量惊人”的食品,效果反而更稳定。
那说到这,很多人可能都会冒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对胆固醇“谈之色变”?有没有可能,有些人天生就不怕胆固醇,爱吃啥都没事?
这问题还真挺有意思。答案是:有。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属于“胆固醇代谢快型”,就是肝脏清除胆固醇的效率比常人高。
这类人吃同样的食物,血脂上升得慢,甚至不变。但这类人群比例很低,不到10%。
而且就算血胆固醇不高,也不代表血管不会受伤。胆固醇只是血管健康的一个指标,它高了确实危险,但低了也不代表一定安全。
如果胆固醇在体内氧化了,变成氧化型LDL,那伤害比高数值还大。所以不怕数字高,怕的是它在体内“变坏”。
这就得说回来,不是人人都能乱吃东西图嘴快。
长期吃那几样“隐藏杀手”,哪怕体检暂时正常,也很可能在不久后出现内皮功能紊乱、血管炎症、代谢综合征这些“慢性雷”。
真正爆炸的时候,才会知道不是蛋黄惹的祸,是小零嘴、小习惯,一点点把血管“搞垮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梁宝怡.老年人群残余胆固醇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联性和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25-02-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