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4月的某个午后,89岁的胡应湘站在虎门大桥上,望着珠江口川流不息的车流,突然对身边人感慨:"当年那些说'自行车都买不起修什么高速'的人,现在该明白了吧?"这位被称为"基建狂魔"的香港富豪,用半个世纪的人生践行着一个看似天真的信念,只要路通了,中国人就一定能富起来。
时间倒回1978年,43岁的胡应湘随霍英东考察内地。
当其他港商对破旧的招待所摇头时,这位普林斯顿高材生却在停电的会议室里发现了商机。
他指着忽明忽暗的灯泡对广州官员说:"我要先给你们建电厂!"这个决定让同行们笑他是"不懂赚钱的傻瓜",却在十年后为广东贡献了四分之一电力供应。
胡应湘的"不务正业"始于童年记忆。
1941年日军侵港,6岁的他随母亲逃难至内地,乡亲们省下口粮接济这对母子。
这段经历在他心里种下报国的种子,当1983年他提出港珠澳大桥构想时,面对李嘉诚"这会害死人"的威胁,他拍案而起:"就算一百年才能回本,这座桥也必须建!"
在商业嗅觉上,胡应湘堪称天才。
1972年合和实业上市时,他设计的"滑模技术"三天就能建好一层楼,创下亚洲建筑速度纪录。
巅峰时期,他的身价是李嘉诚20倍,湾仔的合和中心大厦如擎天巨柱俯瞰香江。
但真正让他青史留名的,是那些看似"赔本"的买卖,广深高速通车首日只有700辆车,如今日均车流60万次;虎门大桥每年超10亿过路费,他却在回本当天宣布捐赠。
最惊心动魄的较量发生在2002年。
当李嘉诚通过旗下媒体质疑港珠澳大桥"劳民伤财"时,胡应湘联合何鸿燊、李兆基等富豪成立150亿基金。
这场商战持续七年,直到2009年动工仪式上,74岁的他握着铁锹的手仍在颤抖。
2018年大桥通车时,他特意乘车往返三地,在朋友圈写下:"35年,值得。"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捐出500亿基建的富豪,办公室至今挂着1978年第一次进内地时穿的劳动布工装。
当年为说服村民支持修路,他带着测量队住进农户家,白天勘测晚上教孩子算术。
广深高速征地时,有位阿婆抱着龙眼树哭诉:"砍了树我们家吃什么?"他当即承诺:"路修好,我包销全村水果。
"如今,沿线果农年收入超百万者比比皆是。
对比李嘉诚"囤地待涨"的生意经,胡应湘的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开创了基建新纪元。
沙角B电厂从签约到发电仅用33个月,英国《金融时报》惊叹:"这速度打破了所有资本主义纪录!"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总在项目最赚钱时移交国家,就像把养大的孩子送人,中国大酒店移交时正值黄金周,单日营收就破百万。
2025年3月,港珠澳大桥迎来第1000万辆通行车辆。
90岁的胡应湘在捐赠仪式上说:"钱可以再造,时间不能重来。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大湾区腾飞,比赚多少个亿都开心。
"台下,当年反对修桥的某富豪之子悄悄抹泪,他父亲的航运帝国早已凋零,而胡应湘捐建的高速路网正孵化着新一批独角兽企业。
当年嘲笑胡应湘"做慈善会上瘾"的李嘉诚,晚年因抛售英国资产遭舆论反噬;而坚持"为国经商"的胡应湘,名字被刻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的功勋墙。
或许正如他书房里那幅自题字:"商人重利轻别离?我偏要利国又利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每一条他捐建的道路,都是写给祖国的最美情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