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团凭借骑手接单数据锁定连续工作12小时的你,当京东通过话费余额不足50元把你判定为目标对象,当你不小心误触打车软件跳转的借贷页面,那些精心设计的0.3秒诱导点击,正将6800万中国人拖进年化利率超200%的债务深渊。算法比你自己还清楚什么时候该抛出所谓的“救命稻草”,可这“救命稻草”的另一端连着暴力催收、砍头息以及终身污点征信。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网贷用户数量已达3.5亿人,其中约1.2亿人存在逾期或欠款情况。很多人不知不觉就掉进网贷陷阱,这辈子都难以翻身,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既然网贷危害这么大,为啥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还都在推广自家的贷款业务呢?
本期咱们就来聊聊网贷背后的产业链。如今的网贷已然变成一个系统性的剥削机制,本质就是披着金融创新的外皮,暗地里干着放高利贷的勾当。其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包括前端流量诱捕、终端资金输送、平台债务设计、下游暴力催收,每个环节都沾满了人血。
流量端
现在各大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开展网贷业务,我就不一一指名道姓了。它们通过技术手段圈定特定人群,然后精准放贷。大家想想,咱们平时网购、点外卖、刷短视频时,为啥会刷到网贷APP的广告?
因为算法把你标记成了目标用户,算法觉得你需要钱,所以就疯狂给你推送网贷广告。比如京东在2021年财报里透露,它通过用户分层模型锁定制造业群体,针对性推送发薪日提前预知的广告。美团则依据骑手接单数据,给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的骑手弹窗极速借款入口。更过分的是,有些金融公司会花大概1个亿购买运营商数据,精准定位话费低于50元的用户,针对性投放网贷APP。
当然,刚才说的这些还只是常规操作,毕竟很多网贷APP得下载才能放款。接下来要说的操作堪称“逆天”,能让你看看网贷离我们日常生活有多近,负债与否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就像我们常用的打车软件,偶尔给用户发福利,用快车券引流借贷业务。用户一领取优惠券,软件立马跳转到信贷服务页面,得激活额度或者借钱才能领到券。还有知名的“砍一刀”APP,下单时在支付页面默认开通“0元付”,也就是先用后付功能,甚至还会默认帮你分期,整个流程隐蔽又迅速,让人防不胜防。
要知道,这个“0元付”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要是发现不及时,逾期记录可是会影响征信的。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毫无隐私可言,你在手机上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算法会依据大数据推算出更适合你的贷款套餐。就算你现在没借钱需求,保不准未来哪天生活遇到难处就有了。大胆设想一下,短视频会不会给刚被女友分手的男性推送形象改造贷款?外卖平台会不会利用外卖订单数据,给频繁点夜宵的单身女性推送医美分期贷?
资金输送
有了前端的精准投放,接下来就是资金输送环节。在这场资本狂欢中,银行、信托等机构成了“白手套”,与网贷平台合谋,搞出中国特色的监管套利“三重奏”。简单来说,部分银行会把巨额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拿到钱后,再给各大金融平台拿去放贷。
比如2018年,某众银行将某利贷的债券打包成信托产品,联合某润信托发行,底层资产90%都是网贷债券。这波操作相当于把贷款证券化,然后卖给投资者。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提前回收资金、分散风险,但要是借款人大量逾期,最后受损的就是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分配是这样的:银行拿6% - 8%的固定收益,信托抽2%的通道费,网贷平台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基本都会突破24%。
这种操作多了,就导致2022年某信托暴雷。当初大妈们买的稳健理财产品暴雷后,大家才发现,所谓收益几乎都来自大学生裸贷偿还的利息。因为内容敏感,我只能点到为止,希望大家理解。
贷款平台“砍三刀”
网贷平台拿到银行、信托的钱后,就开始对借款人“砍三刀”。
• 第一刀:砍头息:想借钱得先掏钱。比如借1500元,实际到账只有1000元,平台直接扣掉500元的“快速通道费”。还有类似的,想借3000元,得先买598元的风险保障包才能放款。表面上看利率是24%,但实际利率 =(利息 + 砍头息)÷ 到手本金,轻轻松松利率就突破200%。
• 第二刀:期限错配:有些平台主打“闪电借款”“14天急速贷”,意思是贷款14天之内就得连本带利还钱。比如借3000元,14天后要还3450元。这么短时间,大部分人根本还不上,只能找其他贷款平台接着借,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以贷养贷,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贷款平台针对的就是算不明白账的人,它们把36%的年利率拆解成0.1%的日息,让你觉得每天利息没多少,肯定能还上。但账可不是这么算的,假设今天借1000元,14天后利息14元,可别忘了还得另付200元服务费,最后算算这日息是多少。
• 第三刀:逾期违约金:要是逾期一直拖着,要还的钱只会越来越多。比如有些平台逾期第一天收5%的违约金,之后每天叠加2%。还有些平台搞展期费,到期还不上钱,那就再交30%,这样能延期7天。比如2022年,重庆某餐馆老板在平台借了5万块钱,逾期3个月后发现要还27万。再比如2021年,某大学生在平台借3000元,逾期两年后要还八九万。
下游暴力催收
网贷的下游就是暴力催收。可能很多人印象里,干催收的都是些文身画虎的人,实际上催你的可能根本不是真人。现在是文明社会,催收这么暴力的行业,当然得有科技加持。
比如某讯云被某催收公司定制的智能语音机器人,能模拟108种方言催债。某大讯飞的声纹技术,被催收公司用来识别对方声音变化,判断还款能力。某发的某丁智能绩效系统,也被催收公司拿来考核员工的“爆破率”。
催收公司不光有科技,还有庞大的催收队伍。比如某催收公司的长沙总部,2.7万催收员工三班倒,工位上贴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标语。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催收公司知法懂法,还会“守法用法”。他们新人培训第一天学刑法,第二天就实操怎么合法威胁,KPI设计得也很“像样”:基本工资2300元,催回十万提7%,催回50万直接升级成“黑带催收师”。大家想想,这钱从哪儿来的?
如此暴利的行业,自然有不少灰产联动。很多科技公司做的APP,为啥会莫名其妙常驻后台?为啥要你的位置信息?为啥对你兴趣爱好了如指掌?
了解到你的黑历史后,会不会把资料打包卖出去?据我所知,这条产业链上信息明码标价,欠款人的全套通讯录卖200元,单位领导电话值500元,开房记录值800元,公务员通讯录能议价300%。反正只要他们想,随时能让一个人“社会性死亡”。
最后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个金融逻辑:从流量资本化,到资本债务化,再到债务暴力化,接着暴利再资本化,资本又债务化,债务继续暴利化。流量贩子拿网贷平台的广告费精准推送,赚广告费,比如某音、某度。资金方把钱借出去,稳赚不赔,每次资金周转都能获得20%以上固定收益。
网贷平台与各大互联网公司合作,瓜分借款人的服务费差额。最后催收公司从逾期违约金中拿30% - 50%的抽成。每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在合法赚钱,可钱到底从哪儿来呢?
最后我想谈谈为啥网贷在中国这么泛滥?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做金融太赚钱了。我们普通人看到的是一个个被网贷毁掉的人生,大多数借网贷的人都在拆东墙补西墙,对有些人来说,每天都是还款日,所欠债务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尽头。
而对资本来说,不需要搞技术、懂技术,只要把资产证券化,放大杠杆去融资,就能把借条变成融资工具,再次放贷,一本万利。至于网贷的危害,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那些被吞噬的青春,被贩卖的隐私,感觉就像在浇筑信息时代的债务金字塔:底层是还不完的砍头息,中层是拆东墙的ABS(资产支持证券,这里指代相关金融操作),顶端是闪着血光的市值。
我本想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建议,但发现真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突如其来的大病,家道中落的困境,父母逐渐年迈,再加上这么多年没涨的工资,钱总是不够花。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当资本的刀叉声盖过蝼蚁的呐喊声时,留下的只有破碎的家庭和走上绝路的血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