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娃在小区游乐场玩,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
有个4岁男孩摔倒了,第一反应不是哭,而是慌张地看向低头玩手机的爸爸,最后自己爬起来拍了拍灰。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孩子真懂事,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5岁的孩子,懂得看大人脸色,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的表现,不见得是好事。
今天跟大家探讨3种伤娃于无形的父爱,希望所有爸爸都能成为合格的爸爸。
01隐形爸爸:永远在“待机”
这样的爸爸仿佛只有爸爸这个头衔,孩子找他时,永远只有一句“你妈呢?”
孩子兴冲冲举着画跑过来,爸爸眼皮都不抬:“等会儿,我打完这局”
幼儿园亲子运动会永远缺席:“爸爸要加班,让妈妈陪你”
孩子发烧39度,还在问:“你妈呢?怎么不照顾好你”
这种习惯被爸爸情感忽视的孩子,会形成“我不重要”的信念,长大后要么拼命讨好他人,要么彻底封闭情感。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情感表达的。脑科学研究证实,长期缺乏父亲互动的孩子,会导致大脑情感功能区发育滞后,将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遇到更多问题。
如何做?
①设立“纯净陪伴时间”:每天固定15分钟,关掉手机跟孩子疯玩(枕头大战/捉迷藏)
②发明专属暗号:比如碰拳头代表“爸爸爱你”,弥补日常缺席的情感联结
③让孩子当小老师:每周让孩子教爸爸一个新技能(折纸/儿歌),倒置角色激发参与感
02暴君型爸爸:说一不二
这类爸爸有个共同特点是,不给孩子选择机会,不容孩子辩护,永远在捍卫自己的权威。
比如男孩喜欢粉色,爸爸不允许;
或者在孩子哭闹时怒吼:“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很少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且不听孩子变薄,孩子考98分还被训:“那2分怎么丢的?看看人家xx!”
心理学中讲,长期恐惧会让孩子大脑恐惧中枢(杏仁核)异常敏感,出现过度警觉、易受惊吓,会导致内心越来越封闭。
积极心理学认为,还会造成孩子习得性无助,认定“努力也没用”,青春期容易发展出“摆烂型人格”。
怎么做?
①把命令变选择题:“你想先写数学作业,还是先背古诗?”
②设置“安全树洞”时间:每周1小时允许孩子畅所欲言,爸爸只倾听不批评
③犯错后做复盘游戏:用“侦探破案法”带孩子分析失误原因,比如:“这次数学题被扣分,咱们来找找线索好不好?”
03ATM爸爸:只会打钱
孩子生日送最新款手机:“想要什么尽管买”
家长会从不露面,但给钱特别大方
发现孩子早恋,直接转账5000:“别让女孩吃亏”
心理学有个多巴胺依赖机制,讲到物质刺激会激活大脑奖赏系统,让孩子误以为“钱=爱”。
而没感受到真正的爱的孩子表面看起来自信,内心却充满不安全感,容易通过炫耀、攀比等不健康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同。长大后也只会用钱解决问题,一旦钱解决不了就容易崩溃。
如何做?
①建立“情感账户”:每次给零花钱时,必须兑换成陪伴时间(例如:100元=1小时亲子阅读)
②开展“穷养日”:每月1天只用20元过整天,带孩子体验非物质的快乐
③ 把买礼物的钱变成“愿望实现基金”,用于家庭旅行或共同完成挑战
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父亲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持续成长。”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但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善,就会成为更好的父母,而当你变得更好,孩子的改变也会水到渠成。
认同的点个和❤️,转发给你家孩子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