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都过去两个月了,怎么没人提“中国制造2025”了呢?其实它早已经完成任务,而且我们还有了更高目标。
在之前我分析过,美国至今能维持世界霸主地位,靠的是科技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近十年来,中国发展成为近百年来第一个同时挑战美国这双重霸权的国家。这里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个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挑战了美国的意识形态霸权;
另一个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挑战了美国的科技霸权。这就能解释为啥近几年美国对华关系急转直下,为啥美国内部两党虽分裂,但在遏制中国的议题上却高度一致。
先给不熟悉的朋友介绍下“中国制造2025”。它是由上百位国家院士共同打造的,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要在10个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设备等等。
为了实现这些高端领域的技术突破,“中国制造2025”提出不仅要有企业主导创新,政府还要在财税、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这些高科技领域主动投资。而且国家高层亲自担任相关领导小组的成员,体现了这一战略的顶层设计。
“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后,很多政策落地。就像前两年大家热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是因为政府前期大力支持,如今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有实力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竞争。
回到开头的问题,都2025年了,咋没人提“中国制造2025”了,是不是没完成,失败了呢?其实不是,恰恰相反,它早已默默完成使命,低调得都快让人忘了它。去年4月,香港《南华早报》做了个独家报道,整理资料发现,“中国制造2025”涵盖的10个关键领域超200个目标中,我们已经实现了86%。报道还认为,美国遏制中国这么多年,最后只是白忙活一场。弘博社去年10月底也发表了一篇带有“中国制造2025”进度图的报告。我给大家整理了其中重要信息:
首先,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石墨烯、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及锂电池这5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国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其次,中国在7项技术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在半导体领域,虽然面临美国出口管制,但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和供应链整合,在成熟制程芯片(比如28纳米以上领域)实现了突破,预计2030年通用芯片自给率能达到40%。
在人工智能方面,华为等企业开发的AI芯片性能能满足多领域需求,计算流程优化也推动了技术发展。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和本土化率显著提升。另外,机床、生物制药、液化天然气船制造、汽车软件这几个领域,中国也在飞速追赶。目前唯一落后的领域是商业大飞机。中国商飞C919客机虽已投入运营,但在国际适航认证和市场份额上仍落后于波音和空客,预计到2030年才能具备全球竞争力。
彭博社对“中国制造2025”整体进展评价很高,认为这个计划大获成功。尤其是在美国技术封锁下,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实现了关键领域的自主突破。同时报告还指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反而促使中国加速技术迭代,比如华为突破芯片制裁,国产光刻机技术从90纳米提升到65纳米工艺等。
回头看“中国制造2025”计划,原本目标是到2025年使中国产业层次达到韩国水平。可到2024年,中国就已具备比肩韩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实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和美国竞争了。不得不说,我们当初太保守,美国也完全低估了中国能力。
其实,看过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原文就知道,2025年只是第一阶段。它正式提出了制造强国三步走计划,是瞄准未来30年长远规划的第一个十年纲领。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时,中国工业在GDP占比中快速下滑,房地产金融火热,国家经济面临空心化危机。这个计划提出后,成功遏制了制造业经济继续萎缩的势头。
虽说“中国制造2025”翻篇了,但我们的征程才刚开始。美国官员说,对中国的遏制只剩10年时间。未来十年,创新将成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不再过度依赖成本和规模。当然,老对手们也没闲着,世界主要强国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
美国在2019年发布关于未来产业的战略规划,提出重点布局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先进制造、先进生物等领域。
欧盟同年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提出要发展互联清洁、自动驾驶汽车、氢能、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等领域。
德国出台了《高技术战略2025》《国家工业战略2030》《人工智能战略》等报告,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英国发布《现代工业绿皮书》和《产业战略:建设未来英国》,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未来交通和老龄化领域等。
可以看出,在全球未来产业竞争中,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领域已成为竞争焦点,这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企业从在国内竞争到走向全球竞争,正以惊人速度在全球掀起浪潮。比如字节跳动正对全球AI产业发起冲击,比亚迪在日本汽车市场开拓,华为手机业务强势回归。
从国家竞争角度看,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斗,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冲锋在前。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现在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从早期廉价劳动力,到技术工人,再到知识白领,中国制造业升级造就了全球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
短短十几年,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快速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机器人正逐步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搬运工,不久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还可能替代部分白领岗位。中国制造业将通过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更高效满足全球商品需求,同时对技术岗位的质量和专业性要求更高。这个时代发展太快,知识结构老化、思维固化、认知不足的人,将难以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个变革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十字路口。面对制造业升级、人工智能崛起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逃避。相反,这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积极进取的契机。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思维模式,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抓住新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