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向前元帅出身贫苦,也天生一脸苦相。
不过,少年徐向前十分好学,1919年,出身学徒的他考入山西国民师范,1921年毕业后曾在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任小学教员,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
在黄埔时,蒋介石曾想提拔重用他,专门找他来谈话。徐向前为人一向木讷,又一脸苦相,面对蒋校长的关心,表现得并不好。蒋某人也觉得此人不堪大用,就放弃了他。
话说回来,那时的徐向前心向共产主义革命,就算蒋某人想重用他,他也不一定会答应。不过,从这也可以看出来,徐向前在政治上十分迟钝,非常的不敏感,这也为他后来的一系列遭遇埋下了伏笔。
后来,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铁了心地要为穷人打天下。再后来他去了鄂豫皖苏区,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一直做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参谋长,很快又升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并兼任红四军军长。
1931年,张国焘来到了鄂豫皖,成了苏区最高领导者。此后几年,他一直在张国焘的领导下工作,他的荣与辱也与张国焘这个名字绑在了一起。
由于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推行王明左倾路线,导致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徐向前就是这种路线的受害者,他妻子程训宣就是这时候被冤杀的。
不久,鄂豫皖苏区呆不下去了,红四方面军只能长征,去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一年后,与中央领导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徐向前的命运从此走下坡路。
原因大家都知道,张国焘要闹分裂。
1935年6月,红一和红四会师以后,张国焘除了向中央伸手要权以外,还要求会师后的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分别出发。
于是中央在毛儿盖开会,决定两支红军混编,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和彭德怀负责右路军,过若尔盖大草原之后进攻包座。张国焘、朱德和刘伯承负责左路军,经阿坝过草地之后,再和右路军会合。
也就是说,徐向前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一起行动的。
8月份的时候,徐向前和彭林指挥右路军过草地,并且击溃胡宗南部,准备等左路军来了继续北上。
但就在此时,张国焘的个人野心膨胀,反对教员的北上路线,反复发来电报,要求原四方面军部队南下,执行他的进攻四川路线。
红军要分裂了。
9月9日,张国焘再次发来密电,要求徐向前和陈昌浩带领部队南下,他们俩特别犹豫,不知道该听谁的。
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其实是应该听中央的,跟着教员继续北上。但是以部队服从命令的惯性来说,他们又很难拒绝张国焘的命令。
如果你在公司遇到类似的事,恐怕也和徐向前一样纠结。
一边是公司的董事会,要求你坚决服从公司的规章制度,一边是直接领导你的部门经理,要你照过去的灰色模式做事。
你会怎么办?
估计大部分人的选择,都和徐向前一样,选择跟着部门经理走。
毕竟公司的董事会太遥远,从来没有接触过,而部门经理的直接领导,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是公司纪律的问题,而是人情问题。
所以毛泽东亲自到徐向前的住处,问他南下和北上的意见,徐向前含糊的说:“两军已经会和,就不宜再分开,红四方面军也不宜分为两半。”
看似客观中正的立场,其实已经表明态度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支持便是反对。
毛泽东带着中央和彭德怀部,深夜拔营北上,徐向前和陈昌浩也带部队南下,造成终生不可弥补的遗憾。
幸亏徐向前说了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才给自己、也给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们,留下一线转圜的机会。
其实红军分裂也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央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来掌控麾下的武装力量。
那些规模较小的红军尚且好说,一旦遇到张国焘之类的强势人物,很容易出现叛变、分裂之类的事情。
想建立绝对的权威,便需要用命来血祭。20多年后登上庐山的彭德怀被祭了,红一和红四会师时的徐向前,也被祭了。
这种个人的悲剧,几乎都建立在组织的悲剧上。
从此以后,徐向前的高光人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尤其是西路军战败以后,徐向前扮成乞丐回到延安,曾经战无不胜的徐总指挥失去光环,在延安批判“张国焘路线”的环境里,徐向前的日子非常难过,经常被洛甫等人批评奚落。
还是毛泽东宽宏大量,希望用教育的方式改造干部,不愿意大开杀戒,才安慰徐向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徐向前听了十分感动。
2
当然了,走下坡路的徐向前,此后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可惜又因为阴差阳错不懂政治,犯了中央的忌讳,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