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据说将会有400万亿资金“大放水”,万物皆涨的时代似乎要正式开启了。未来一年,上面打算利用价格调整机制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
这其实已经表明,明年的经济策略有重大改变,就是要通过涨价来再次分配财富,目的是淘汰一部分人,同时造福另一部分人。那么,到底谁会被淘汰,谁又能在这场变革中迎来财富增长的机遇呢?请大家点赞收藏这条视频,一定要认真听完,因为这和咱们每个人的财富都紧密相关。
首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下行时,不选择让商品降价,反而要大放水刺激商品涨价呢?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和很多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免费给老板干活是一个道理。经济下行时,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发不出工资,但高校毕业生数量却连年上涨,市场难以消化这么多劳动力,导致劳动力积压,价格下降。
面对劳动力不断增加的情况,如果大量降薪,工人的住房、交通、生活等都需要成本,当工资低于这些成本时,工人就会越干越赔。要是把劳动力免费送给经营不善的老板,那些原本花薪水聘请员工的老板也不会再出薪水,而是等着免费劳动力,这会进一步影响劳动力市场价格,导致更多工人下岗破产。所以,要把劳动力价格调整到合理区间,从源头上减少供应量,人为造成供小于求的局面,让劳动力价格逐步回升,这样既能维护劳动者利益,又能维护劳动力价格机制和市场规则。
回到市场经济层面,究竟用什么方法,既能让劳动者得到实惠,又能有效缩减过剩产能呢?
答案就是成本调控。要知道,商品成本中,真正能通过外部调节手段调控的两大因素,一个是税收,另一个是产业扶持补贴。这么多年来,在税务处理上,我们一直秉持抓大放小的原则。以往每次尝试完善税收制度,地方往往缺乏积极性,因为税收征管一旦严格,资金就会流向政策宽松的地方,导致本地资金流失,市场遇冷,最终出现土地财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
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当前各地普遍面临财政紧缩难题,这使得税务问题从上到下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所以,明年将是税收严管的关键一年。从最新颁布的增值税法来看,众多以往侥幸避税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成本抬高的严峻挑战。这意味着,那些长期依赖低价策略,靠各种手段低成本维持运营的商家,将逐步退出市场。
其实价格上涨的真相,并非商品本身有多大变化,而是在特定时间,市场货币超发导致商品涨价。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指标就是M2,也就是广义货币,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场上的钱,而GDP相当于物。回顾中国经济腾飞的30多年,M2与中国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1990年底,中国M2只有1.53万亿元,当时全国GDP是1.88万亿元,M2是GDP的0.8倍,也就是说当年钱比物少。从1995 - 1996年,M2开始赶上并逐渐超越GDP总量。到2023年底,M2达到292万亿,GDP为126万亿,M2是GDP的2.3倍,钱是物的2.3倍。
按道理,市场上对物的需求前后差不多,M2比GDP高该怎么办呢?于是在2024年12月,高层定调2025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由此可见,2025年M2指数有可能再次增加两位数,比如有的机构预期增幅能达13%左右。到2025年年底,中国M2总量可能达到370万亿元的历史新高,2026年上半年,M2总量可能超过400万亿元。
而且近十年来,房价涨幅和M2高度一致。过去十年,中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涨了差不多三倍,个别城市甚至超过三倍,很明显很多钱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我们要知道,M2增长这么多,资金总得有去处,之前除了房地产,没有哪个行业能容纳这么多钱,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股市。
再说说消费者实惠怎么实现?这就不得不提到大家常用的消费券。假设买100送10块钱地铁卡,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坐地铁是刚需消费,如果给所有人发消费券,对于需要坐地铁出行的人,就相当于节省了一笔开支。但对于富人来说,消费券可有可无,因为他们不需要。这就体现了消费券对消费行为的筛选作用,甚至能做到定向补贴和定向放水,比发钱这种不可控手段更有效。
涨价逻辑最终会形成一个闭环。先是通过提升企业成本淘汰低小散企业,减少市场恶性竞争,推动物价上涨。地方通过税收充实收入,拿出一部分补贴贫穷的刚需消费者。而在涨价的非刚需消费品方面,消费者拿不到补贴,因为默认能消费非刚需产品的是富人。这样一来,就实现了通过消费识别并分配财富的目标。
最后,我们要明白,货币价格由政策和发行量决定,货币未来趋势也是如此。10年前,100块钱或许能买100碗面条,10年后,100块钱可能只能买一碗面条。财富的真相是,每一轮经济复苏都是一次财富再分配,每一次财富再分配,都是一部分人被淘汰,另一部分人赚钱,而造成阶级差异的最大因素,就是认知。现在你明白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