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及
皆是历史
因为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其中涉及中美两国均很关注的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李嘉诚被官方定义为最高级别的「背叛」:不顾民族大义、
半个世纪前的改开,李嘉诚是第一批投资大陆的海外企业家,曾受到小平等领导人接见。他的行为被广泛赞誉,认为他站在历史趋势正确的一边。
下面这张照片来自香港大公报,这家媒体也是这次亮剑的舆论先锋,三天六评,身量堪比当年「九评苏D」,创下了历史记录。
除了营商,李嘉诚在大陆捐资做了不少慈善事业,包括早在1981年捐资120亿港元建设汕头大学。
这所学校是大陆唯一私人资助的公立大学,虽然行政级别不高,但在开放程度上,很多公立高校难以望其项背。
但有人发现,李嘉诚在内地的所有捐助项目,从来都没有以个人命名过。
包括在香港讨论捐建汕头大学时,有人提议「 为什么不把它命名为李嘉诚大学呢」?
李嘉诚的回答是:「一个学校的名字应该代表其教育理念和学术精神,而非单一个人。」
随即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即将建成的大礼堂以李嘉诚的名字命名。李嘉诚回答:「现在挂我的名字,将来如果有一天摘掉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1981年,广东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而内地有些地方连农村土地承包都没展开。
这就是李嘉诚对人、组织、时间的看法。如果是个棋手,有人看一步,有人看9步,而他看到了结尾、看到了底牌。
他有他的认知框架和历史眼光的穿透力。
他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辉煌改革开放五十年这一足以改变全球面貌的澎湃力量。
他也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即一场大变局的结局。
很不幸。
非常不幸。
早在半年世纪前,他又看对了。
所以有时候,与其听一个政客大言炎炎,还不如看一个企业家怎样预判未来。
这一生,他看人、看事、看历史,几乎从无走眼,「超人」之名,绝非浪得。
写家传久了,我对历史的感慨就特别多。 有些成功的企业家,祖上多半是地主、资本家或读书人。 真正社会底层出身、白手起家的,确属凤毛麟角。
而这些年碰到的一些倒了血霉的企业家,其命运在历史上其实有先例。但他们缺乏李嘉诚的机缘去穿透更远的历史,结果被时代的战车撞得粉身碎骨。
如果说谁最懂得 「不忘初心」,李嘉诚绝对算得上一号。
还有一个开发商,不管你怎么骂,甚至挖他祖坟,也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那就是潘石屹。
抗战中,他伯父死于中条山战役,其黄埔毕业的祖父死于土改,潘本人幼时经常被骂狗崽子。
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房地产财富盛宴的结尾,成功自保的开发商,唯有李嘉诚和潘石屹。
说难听点,他们早有预感;说好听点,他们都是有非凡 历史穿透力的人。
像李嘉诚,该进则进,该撤即撤,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谓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中国改开年代,尽可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己;碰到川皇这种时代,只能尽力自保独善其身。
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法保住自己的一衣带水战略,而指责一个加拿大籍华人企业家的自保行为是背叛祖国、不愿挺身而出选边站,先不说法律层面,哪怕在道德层面,也能显出高下。
更不用对历史的感知了。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读书人、绅士、企业家、地主出身居多;个别平民家庭出身的,则通过读书、从军等方式,升华出家族新命运、家风新基因。
家史即国史,现代国家鼓励学生先讲家史、次学国史。通过家庭记忆传承,孩子汲取父辈记忆和智慧、经验、教训的力量,节节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生命和文明积累的二传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而记忆的中断,便是文明传承的断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