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晚上,湖南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发了一段文字:“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胡适”。这句话是胡适先生说的,可是,大概让湖南师范大学官方微博的小编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这条微博中提到了“胡适”这两个字,便引来了一些人的围殴。一些几十万、几百万粉丝的帐号倾巢而出,有骂脏话的,有骂胡适是“反动派”的,有骂胡适“和犹太财团暧昧不清”的。事情发酵后,湖南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做了修改,去掉了“胡适”两个字。
湖南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引用胡适名言后引发的舆论风暴,暴露了当下公共讨论中一个荒诞的现实:某些人正在用21世纪的政治光谱,对20世纪的历史人物实施“跨时空审判”。当胡适的名字成为社交平台的敏感词,当大学的微博编辑不得不连夜删除历史人物的标签,这场闹剧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不自信和一种文化的粗鄙。
击者给胡适贴上的“反动派”“犹太财团代理人”标签,刻意忽略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历史贡献——他率先推动白话文运动,推动文学革命,打破文言垄断的宣言,正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基石;他主持整理国故运动,保存敦煌文献;他在驻美大使任上争取国际援助,为中国抗战奔走,殚精竭虑。这些事实在选择性失明的狂欢中,被粗暴地压缩成“政治立场不正确”的扁平化符号。
对胡适的污名化遵循着某种标准化的叙事模板,先以意识形态定性人物,再以碎片化史料佐证立场,最后用道德审判取代理性讨论。这种手法与过去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如出一辙,只不过今天的批判者穿上了“爱国”的新衣。当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我们失去的是客观认知世界的能力,缺乏面对人和事物复杂性的审视必要和宽容之心,而胡适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那些百万粉丝账号的围攻,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围猎,攻击者深谙“胡适”二字的争议性,在算法推荐机制中,越是极端的标签越能触发情绪传播。于是,“犹太财团”这种阴谋论话术被刻意嫁接,不是因为其有事实依据,而是因为它能瞬间点燃特定群体的集体亢奋。
这种舆论暴力正在摧毁公共讨论的底线,在涉及胡适的负面话题中,究竟有多少参与者读过《胡适文存》或者《胡适全集》或者哪怕一两篇文章?有多少人真正全面了解胡适?当历史认知沦为情绪宣泄的载体,当理性讨论变成站队表演的舞台,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集体性的认知退化。
当一套简单“定罪公式”被强行推演,既无对胡适思想的具体分析,也无历史语境的客观考量,有的只是标签化、妖魔化的暴力叙事。当历史人物的名字沦为不可触碰的“思想地雷”,理性对话的空间势必被“大字报式”的攻讦不断压缩。
湖南师大事件绝非孤例,某中学试卷因出现徐志摩《再别康桥》遭举报,理由是“诗人私生活不检点”;某出版社删除朱自清《背影》中“黑布小帽”描写,被指“宣扬封建孝道”,这种“泛道德化审查”正在钳制人的口舌。
湖南师范大学删除“胡适”二字的操作,暴露了大学在舆论暴力前的软骨病,这所诞生过杨树达、刘筠等学术大家的百年学府,本应是守护自由思想的堡垒,却在网络声讨中选择了自我审查。这种妥协只会一再妥协,今天可以抹去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明天就可能删除一段不合时宜的校史,大学何以成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沃土?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写道:“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信心的时候。”今天重提这句话,恰是对当下最好的回应,当我们连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都不敢正视时,又怎能指望教育教会年轻人“明白观察”?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是靠删除一人历史人物的名字来建立的,1930年代,胡适在《独立评论》上批评国民党政府,蒋介石批示“此人可杀”,但终究未敢动手;当开展胡适思想批判运动,领袖仍指示“胡适的著作可以出一部分供批判用”,他们尚能容下一支异见的笔,今天的我们反而失去了这份气度?
胡适不是完人,但他教会我们怀疑与包容。或许我们该重温1923年胡适写给年轻人的寄语:“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当社会能平视历史,当大学敢引用而非删除一位学者,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觉醒,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胡适二字都承受不住的民族,如何承载五千年的文明重量?
我仍然相信,那些经过百年沉淀的思想遗产,自能在真理与谬误的碰撞中显现价值,当我们能坦然补上落款——胡适时,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的尊重,更是对理性、宽容的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