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不看央视 3·15 晚会了,今年也不例外。
并非要刻意对其进行对抗性解读,试图消解其权威性。
不看它的原因,一是迷茫,二是不解,三是反胃。
迷茫的是,它让我们怀疑这个社会是否还有靠谱的商家,进而怀疑这个时代是否还有可以相信的人。
不解的是,晚会曝光的每个案例,都是以谴责不法企业,叩问社会良知立论,而权力部门监管的缺失,堂而皇之地被忽略不计。
反胃的是,问题企业甫一曝光,有关部门连夜开会、连夜突查、连夜查封、连夜排查,一个个脸上红扑扑的。
仿佛纳税人、消费者,对于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不感激涕零都不好意思。
监管体系的漏洞,解决之道在于“连夜”之后就完事。
年年上演这一幕,把无趣当有趣,把虚浮当认真,把荒诞当严肃,就有点侮辱公众智商了。
这台晚会选择的案例年年翻新,从来不愁素材和事实。央视记者从北京到各地暗访不良商家,人生地不熟的,却能有图有视频有真相地搞回如山铁证。
当地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都是睁眼瞎吗?这些不良商家瞒天过海的手段真就那么高明吗?
年年 3·15,看到“连夜”行动之类的陈词滥调、假戏真做,都感觉反胃。
年年上演“连夜”叙事,只能说明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年年都在尸位素餐。
仿佛他们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使命,是对 3·15 晚会严阵以待,万一被隔墙扔过来的砖头不幸砸中,遂按事先拟定的方案“连夜”行动,比划那么几下子,便可万事大吉。
正是因为如此, 3·15 晚会掀起的舆论狂潮,过去公众还热议十天半个月,现在的热度能持续多久,都心知肚明。
央视历年 3·15 晚会所曝光的专题案例片,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即主持人引入事件——事件概况——调查详情——评述深入——真相公布——主持人点睛。
如此由晚会披露的新闻事件,演变为一时的舆论奇观,已然不复存在。
3·15 晚会,再这么办下去,必遭更多更大唾弃。如果一定要办,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对这台晚会进行改革。
总体思路是从“集中曝光”到“制度免疫”,打破“媒体曝光-突击整治-死灰复燃”的怪圈。
一方面,立足“天天3·15 ”,平时以固定栏目和时段,不断曝光消费领域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
另一方面,在3·15 晚会上,重点披露过去一年来所曝光典型案例的查处、行业系统性治理的进展情况。
包括查处了哪些失职渎职人员,打掉了哪些保护伞,哪些违规违法企业被施以信用惩戒而终身受限,相关认证行业的哪些单位被吊销资质并追责,奖励了哪些吹哨人等等。
不要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不要自说自话,评功摆好。靠具体的典型案例说话,实打实、硬碰硬。
如此一来,“315”晚会就不再只是一场年度打假狂欢,而是日常监管高效运转的注脚。
哪里还会有什么“连夜行动”的荒诞叙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