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多次,受毛主席接见的莆田“独腿英雄”,其日记在危房中被发现!
编辑:闻道 图:木痴
“2022年10月中旬,《看莆田》到后塘村调查发掘关于莆田“独腿英雄”徐玉森的事迹和史料。徐玉森作为六十年代典型的英雄人物,曾多次进京参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见过毛主席,还受到周总理的关心慰问。可这位原本应该备受关注的莆田英雄,却逐渐在时间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一、快板里的徐玉森
老一辈人或许对那首快板还有记忆。
“华亭公社徐玉森,部队立功荣负伤,医院休养全不要,坚持要求回家乡,玉森身残志不残,继续革命不畏难,流动脚腿学走路,扎根农村干革命……”
老人回忆当时歌颂徐玉森的快板 点击播放视频
这快板唱的是六十年代时任后塘大队党支部书记、二级甲等残废军人徐玉森的事迹。在当时,徐玉森是一位莆田家喻户晓的人物。徐玉森1953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先后立两次二等功和一次三等功。
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执行侦察战斗任务中被手雷炸伤,失去右腿,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纪念册
伤愈出院后,组织想要调徐玉森去财贸部门工作,或送党校学习,或公费资助上学,都被徐玉森婉拒了。徐玉森想起部队领导的讲话,将来农村变城市,楼上楼下都有电灯、电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坚定了徐玉森归乡务农,参加农业生产的想法。
徐玉森的通信员(左)和搭班子的大队长(右)共同回忆
1956年5月,徐玉森复员回乡。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徐玉森眺望远山,开始了他艰苦卓绝,又跌宕起伏的下半生。
后塘村梯田与山路
据档案记录,回到后塘村的三年内,徐玉森先后担任后塘社高级社助理会计,会计,文书,信用社主任,期间还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集体劳动。
徐玉森一心为集体办实事的行为获得大家的认可,1962年他被选为后塘大队党支部书记。
二、学习大寨移山志,改造后塘旧山河
徐玉森带领村民开垦的梯田
“站在这里眺望,可以看到成片的梯田,总共一千多亩,这些都是当时在徐玉森带领下开拓完成。在此之前后塘村是个石头村,山石裸露,土地贫瘠,村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自给自足。”
后塘村的石头房
2022年10月19日,《看莆田》一行人在后塘村副书记陈庆芳的带领下,开启了徐玉森事迹和史料的寻找之旅。
“从1964年到1975年,千亩山田的开拓,耗费了徐玉森11年的时间,期间后塘大队的事业还遭遇了极左路线的阻挠和破坏。若非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实在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断腿之人能够办到的。”
后塘村副书记陈庆芳
时间拨回到1962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玉森意识到后塘村是个穷山沟,山多水缺耕地少,每年要吃国家统销粮近二千担。如何摘掉后塘村的缺粮帽,徐玉森从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获得了启发。
徐玉森拐着一条腿,挨家挨户向村民请教、商量。最后决定要“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把粮食搞上去”。
“学习大寨移山志,改造后塘旧山河!”(徐玉森语)
响亮的口号贯彻后塘村,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
当时由记者拍摄的后塘村开山造田的新闻照片
战斗中,徐玉森常年和突击队员奋战在山坡上,奔走在峡谷间,顶着寒风,斗阴雨,打顽石,垒田埂,起早摸黑带头干。由于劳累,断腿和假肢接触处摩擦,愈合的伤口重新破裂,化脓溃烂,断腿肿得连假肢都套不上去。
劳动中的徐玉森
困难不止如此,开荒造田期间,经常遭遇暴雨袭击,山洪把大坝冲塌,垒崩土流,社员群众都心痛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有人气馁,很多人想要放弃。
关键时刻,徐玉森总是挺身而出,给大家讲起大寨村三战狼窝掌的故事,鼓励大家挺起腰杆继续干。在徐玉森的动员下,社员们顶狂风,战暴雨,日夜抢修水坝,又把崩塌的田垒砌上石头,填土填坑,种上果树和作物。
徐玉森带领社员在田间地头学习毛主席语录
此后几年时间内,徐玉森带领社员共开垦九个山头,造大寨式梯田二百多亩,全部做到了当年开荒,当年收益。
当时垒起的梯田
平整土地五十多亩,造林二十多亩,种植杉树上万株,种果二十多亩。兴建年需水量十八万平方水库一座,山塘九个,水电站一个,抽水机站二座,并解决了全体社员的照明问题。
徐玉森手写的后塘大队各年流账记录表
后塘大队多次被县、地区、省评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徐玉森更是被称为“独腿英雄书记”,1966年和1969年两次上京参加国庆观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和中央首长。
三、危房寻踪:发现徐玉森的遗物
村里随处可见石头房
“徐玉森这件事我们当年都听过,很多莆田人都知道独腿英雄两次进京。全省都掀起了向徐玉森同志学习的宣传运动,国家电影局也过来拍了新闻纪录片。”
徐玉森故居
10月20日,我们来到了徐玉森故居。
所谓的故居,其实不过是非常普通的双层民宅。一层楼到处堆满了废旧的木箱和酒瓶,墙体褪色,裸露出内在的土块。
徐玉森故居二楼破烂不堪
二楼的已经腐烂,铺设在中间的木块被白蚁啃噬得千疮百孔,都能看见房梁了。众人小心翼翼来到二楼,终于在破旧的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的文本和书籍。
故居的搜寻,发现了徐玉森的日记,会议记录,手写乐谱,土地承包合同,黑白相片,账本,以及书籍若干。还有其他徐玉森相关的物品,统共两个麻袋。
发现了大量的史料
有了这些真实的日记和照片,徐玉森原本模糊面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徐玉森纪实日记(节录)
这次被发现的徐玉森日记
1966年9月26日:
于9月24日下午1时在莆田乘汽车,5时30分钟到福州。
9月25日下午7时30分钟坐大车,坐一天一夜(在第二天26日下午8时间到上海)下车搬到另一趟上海到北京的大车上,再由8时30分开车过了一日一夜(在27日晚上11点45分才到北京两直路大车站)下大车再乘汽车到两苑大旅社住下,吃完饭后,再学习毛主席语录一段时间,我看手表是晚2时30分钟,才睡觉。
在这两天两夜的路途中,我们学习毛主席语录。有时候就唱革命歌曲,有时候就讲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生活过得真活跃,精神上真愉快呀!
真想不到,我的残腿又磨损发炎了,肿起来了,真痛呀!在上海下大车时,走大约几百步,实在痛得厉害,像针刺一样的痛。
1966年9月29日:
明天就要出发了。可能上天安门楼上看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太高兴了,能见毛主席,太高兴了,太欢喜了。
1966年10月1日:
9月30日下午2点30分接见周总理做了动员报告,参加观礼纪律指示,同时看了中央许多首长,和许多英雄父母和英雄人物。
9月30日晚上,由周总理带领了十几位同志,到每一个房间去看我们代表,被子有没有盖好,如果没有盖好就给同志们盖被子。
老首长,您太关心我们代表,我真心感谢,这只有在中央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看得起我们工农代表,我感动得流下热泪,我决心再一次向首长表示,回去一定带好全大队社员向荒山进军,大干开山造田。
莆田地区夹道欢迎徐玉森从京归来
1966年10月2日:
在10月1日决定代表要上天安门楼上,去见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太阳,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哎呀,太高兴呀!太幸福了!
11时30分时,我们就工人排成一行走过毛主席面前大约二到三步的距离,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体非常非常健康,满面红光,我太高兴,太幸福。这时候心里心脏一直在跳动,都不能平息。那时想有很多话要给毛主席您老人家讲,却一句话都讲不出来。千言万语并成一句,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永不言弃的精神
《福建日报》报道徐玉森
放下手里的日记本,大家感慨良多。
徐玉森的字迹工整,《1966年参加国庆观礼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从出发到离京的全部过程。事无巨细的描述,隐约又让人看见了那个红色精神洋溢的年代,最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徐玉森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党的事业全力以赴的坚决态度。
徐玉森弘扬毛主席精神
1966年参加国庆观礼的福建工农代表45人,其中工人代表21人,农业代表24人。从北京回来后,徐玉森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徐玉森带领后塘大队种植革菇
1969年,徐玉森二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但徐玉森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踏上前往北京的路途上,极左路线的阴影已经延伸向了后塘。
后塘村墙上还留徐玉森形象的壁画
1970年,农业大寨的先进单位华亭公社被打成复辟资本主义的“黑样板”。同年徐玉森被非法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离开家乡后塘。
徐玉森走后,后塘村果树山林被砍。社员们辛辛苦苦兴建的水库、水电站、抽水机站被全部破坏。1972年,政策落实,徐玉森重回故土,又重新带领生产队群众开山造田。
有群众担心地说道:“你就是因为开山造田,弄到今天这个地步。还是算了吧,不要再干了,免得又惹出灾祸来。”徐玉森却回答:“学大寨,开山造田,兴修水利,错不了,我们还要大胆地干下去,不怕招灾祸。”
徐玉森在扩干会上发表讲话
1975年冬,徐玉森再次被提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分管工农业。
“极左路线破坏的,我们要恢复。”
在徐玉森的鼓舞下,被极左路线破坏的水电站,水库,全部重新修建起来。原被炸毁的一座水电站是十二点五千瓦,重建的是四十千瓦。水电站修建完后,春节前夕整个后塘村的电灯又全部亮起来了,广大村民的心里也跟着亮堂起来了。
徐玉森获得的奖状
徐玉森是一位打不倒的独腿英雄,战争夺去了徐玉森的右腿,但他的左腿就深深地扎根在后塘村的土地上,支撑着他永不言弃,永不倒下。
“大家别看我只剩一条腿,我也要跑步奔‘四化’,拼着老命,我也要跑在新长征队伍的前列!”
徐玉森与各地领导在北京参加会议
在徐玉森的带领下,后塘大队粮食产量1977年比1976年增加十九万斤。1978年比1977年增加十二万零六百斤万斤。经济总收入增加三万九千七百七十二元。一九七八年还开出茶山一百多亩。
六、 逐渐被遗忘的英雄
徐玉森参加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84年,时年54岁的徐玉森受到改革开放的鼓舞,响应党的号召,初心不变,毅然辞掉领导职务,一瘸一拐地到仙游县包山造林。他和李金耀等人合伙,想要在仙游凤山村重现后塘大寨式的奇迹。
徐玉森和友人的合照
1990年11月17日,徐玉森给福建日报记者写信,信中称:“近年来在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本场职工苦心经营,严守林业法规,林场日益壮大,产值可观,从而引起红眼病人垂涎三尺,欲把我们扫地出山而后快,请你们在报纸上为我们说几句话。”
徐玉森和友人的合照
徐玉森一生要强,极少落泪。战斗中失去右腿没有落泪,开荒造田遇到困难没有落泪,文革期间遭遇迫害没有落泪;唯独两次落泪,一次是进京见到主席高兴,热泪盈眶。另一次是合伙人李耀生故去,徐玉森回望一生,不禁流下了泪水。
铁打的英雄,终究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禁不住时间洗刷和打磨,徐玉森的腰杆逐渐佝偻。他步履蹒跚地行走在后塘村,看着这片深爱着的土地,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徐玉森的病历
只可惜冯唐易老,英雄迟暮,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能身负百斤重的徐玉森了。时代有新的英雄,历史逐渐将他遗忘。晚年的徐玉森,在十音八乐的陪伴下,平静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七、铭记徐玉森精神
后塘村山田
而今的后塘村,依山面水,交通发达、教育先进,荣获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光荣称号,已然成为福建省省级模范村。
“我们后塘村以盛产桂圆闻名,然而现在人们快要忘记,这片栽种果树的土地,正是当初徐玉森带领大家开垦的。”
后塘村副书记陈庆芳不禁感慨道,后塘村能够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离不开先辈们日夜操劳和血汗打拼。
后塘大队
“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塘人应该记住这段宝贵的历史,莆田人要学习徐玉森开荒造田的精神。现在国家全面提倡乡村振兴,乡村如何振兴?除了需要能够造血的项目外,更需要徐玉森这般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精神。”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乡村振兴,正好比当初的“开山造田”,都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
而这条开创者之路,注定是艰难坎坷的。路上会有风雨,会有变故,还可能颠沛流离,极其孤独。唯有怀抱如徐玉森般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才能穿越黑暗,最终抵达平静而又美好的黎明。
徐玉森半身照
“最后,要郑重地感谢徐玉森,感谢曾经有这么一位独腿英雄,在后塘村创造了一个大寨式的奇迹。历史不会忘记有功之人,莆田人民将会记住这个名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