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次中药花费大几千,它到底是治病的还是“买命”的。
央视报道过养生茶掺假的乱象,本以为避开主播卖的保健品就行了,没想到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一转身就被中药“背刺”了,不仅卖假药,还把假药卖出天价,真是有点阴招全用我们消费者身上。
中药行业曝光的乱象有哪些?究竟谁能守护我们的健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老百姓的钱都不是钱?
3月11日伊女士怒气冲冲的找到封面新闻记者“告状”,现在的中药价格那么贵,究竟还让不让老百姓看病了,原来伊女士因内分泌失调在家附近的医疗机构就诊了,医生问诊后给她抓了14天的中药让她调节。
这都很正常,直到伊女士付费的时候得知,这些中药费用竟然高达2300元,现在的中药都这么贵的吗?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市场价格?不只是伊女士,很多网友都在网上晒过自己的中药药方和收费明细,无一例外都是在喊贵。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并不贵,14天的药2300元还是便宜的,更贵的伊女士还没见过呢?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觉得它便宜?无非是自己见到的都是贵的,所以才觉得它不贵?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便宜呢?想必是他们见到过便宜的,或者是有懂行的,知道药材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商家鼓吹的那么贵。
那么现在的中药为什么这么贵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揭开了中药背后的乱象,首先调查的就是易伊女士抓的药。
伊女士的药方主要是白芍、肉桂和当归等19种药材,其中炒酸枣仁是最贵的,足足有1200多块钱,它怎么这么贵?到底是治病的还是“要命”的,有人抓15天的药花了2900元,还有人抓了7天药花了1000多,最过分的是抓一副药花4000块钱。
现在的药材真的能值这么贵吗?怕不是商家想钱想疯了吧,有网友在医疗机构抓完高价药后钱包实在是扛不住了,就寻思在网上买药,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相同种类的药材,线上线下竟相差10倍。
就拿最贵的酸枣仁举例,在医疗机构购买酸枣仁,算下来差不多就是每克3元,而在线上最高的是每克1元,最低的是每克0.2元,多数都是每克0.3元,为什么线上线下差距这么大?难道药效不一样?
标准呢?就不能有统一的标准?
有一位治疗荨麻疹的网友,她在线下买的药将近6000块钱,而在网上买的才700多块钱,费用连线下的六分之一多都没有,明明是同样的药材,差距怎么如此大?有网友担心线上以次充好,线下虽然贵,但有保障,吃起来也安心。
但也有网友支持网上买药,在网上买不需要付房租等杂七杂八的费用,相对来说成本也低,商家不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可以试一试,毕竟都是同样的药品,再造假还能假到哪去呢?无非是药品多少的问题。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记者联系了这方面的专家为我们解答困惑,原来线下的药材贵是真的贵,不同地区,药材产地不同、炮制方法不同都会对药材的价格有影响,与此同时药材的生长周期和等级也对药材的价格有影响。
简单来说就看药材的年份和质量,质量好的,时间悠久的肯定就要贵一些,但一般来说医生是不会给患者开那么贵的药的,就比如炒酸枣仁,患者觉得这味药太贵了不想要,医生就会换成平替的其他药物。
炒酸枣仁有宁心安神的功效,主要是治疗患者的失眠多梦和心悸等症状,既然患者觉得它贵了那就替换成有同样功效的药品就行了,也不是非要用它,对于那些强烈要求用炒酸枣仁的,不看价格的就可以给他们用。
其实除了受药材的影响,药贵不贵还会看患者的病情深重,病情轻的好治疗,不需要放过多药材,相对来说价格也就便宜了很多,反观那些病情重的可能会用上蜈蚣、蝎子等动物药,那在价格上肯定就更贵一些了。
当然医生的用药习惯也是有影响的,有些医生喜欢使用植物药,有些则是动物药,这也会影响药品的价格,不用多说大家应该也都明白,动物药要比植物药便宜。
现在的药材和“股票”一个样,一会涨一会停的,所以消费者才会有诸多不满,尽管我们知道它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但它一会贵一会便宜的,真的很让人们心烦,难道它就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活该我们买贵药?
谁能守护我们的健康?
既然我们知道药材的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为什么线上甚至是有些地方的线下还卖得那么便宜,莫非这背后有什么猫腻?央视315暗访记者为我们揭开了背后隐藏的乱象。
有网友给自己母亲抓了一副重药,拿回家打开一看,好家伙,基本都是假药,还有平替,平替还好说,药效上可能是有相似的地方,那假药呢?更过分的是卖假药就卖假药,价格却和真药不相上下,甚至还比真药贵。
中药卖的很便宜的话,或许我们还能发觉有问题,可关键是他和真药一个价格,外表长得也很像,这让不懂行的消费者怎么分辨?
酸枣仁300一斤,卖药的商家贼得很,用李李枣仁和枳苣子代替,同样也是卖300一斤,可实际上他们只有4元一斤和50元一斤,差价不止一点点。
还有把脏柴胡冒充北柴胡、葛根粉木薯粉冒充茯苓,仔细看都不一定能分辨出来,因为两者长的太像了,就连老中医都要尝一下才知道,而这些还都是造假卖假的冰山一角,更令人发指的还在后面。
用桔梗冒充西洋参、用桑枝代替黄芪、从药厂回收药渣二次加工之后当做正品来售卖,如果颜色对不上了,他们就通过染色、硫磺熏蒸等手艺给药品“化妆”,这样一来不懂行的患者根本看不出区别,有时就连老中医都分不清。
记者调查发现从重要的原料到成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质量造假、非法添加屡禁不止,这边管控住了,那边就又出现了,甚至在该行业上已经出现专业的“规模造假”,从原料到成品已经出现完善的造假产业链了。
那些用假药替代的如果没有问题还好,我们只是被骗钱了,但如果患者吃完假药身体出了问题,甚至是闹出人命,那时候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中药制假乱象屡禁不止?是打击力度不够大?还是不法部门太狡猾?
如果不是315记者暗访调查把这些乱象曝出来,我们老百姓还都蒙在鼓里不知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一辈子不吃药,可该行业的这些乱象不解决,我们又怎敢放心地吃药呢?我们的健康又由谁来守护呢?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