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天眼”,很多人脑海中第一印象浮现的,或许是隐藏于贵州群山中那面巨大的“天空之镜”——中国的FAST射电望远镜。
它宛如一面巨大的银色天镜,静静镶嵌在山谷之中,捕捉着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宇宙奥秘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线索。
但是,今天文史君为大家讲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天文台故事,它曾拥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往,如今却沦为了废墟的“天文悲剧”。
它就是,曾经的世界天文学明珠“阿雷西博天文台”。
“阿雷西博天文台”的贡献
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是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一座著名射电天文台,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之一。
直到中国“天眼”(FAST)建成后才被超越。
它始建于1960年代初,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设计和建造,于1963年正式投入使用。
它的建设初衷是为了研究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射电天文学研究基地。
阿雷西博天文台的标志性设备,是一个直径为305米的射电望远镜,后来经过改造,口径扩大到350米。
望远镜的反射面由数千块铝制反射板组成,呈球形结构。其独特的设计使得它能够接收来自宇宙的射电波信号,用于观测天体和研究宇宙现象。
数据显示,阿雷西博天文台最初于1963年建成时的耗资约为930万美元。
此后,天文台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升级改造,如1974年的升级耗资约900万美元,1997年的升级进一步增加了其观测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阿雷西博天文台的总成本不断增加。
在2020年望远镜坍塌之前,其累计投资已达到约2.6亿美元。
虽然2020年阿雷西博天文台坍塌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它服役的近60年时间里,它也为天文观测和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贡献主要有:
1、发现了脉冲星
阿雷西博天文台是第一个发现双星脉冲星的望远镜。
这一发现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也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相关理论,正因如此,其相关研究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观测行星
它能够对太阳系内的行星进行高分辨率的雷达观测,帮助科学家了解行星表面的地形和结构。
3、搜寻外星文明
阿雷西博天文台也是“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重要观测设备之一,曾多次参与对外星信号的搜索。
它曾首次探测到了地外星球上的冰,为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如今,尽管阿雷西博天文台已经不再运行,但它在天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将继续激励未来的天文研究。
“阿雷西博天文台”衰败的原因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使得阿雷西博天文台不堪重负,终于逐步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