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长攻略平台还有价值吗?
首图 | 哈萨克斯坦/旅界实拍
领域 | 在线旅游
01
前几天,我计划五一去乌兹别克斯坦旅行,买完机票,按照惯例打开小红书,输入关键词“撒马尔罕”,不出意外,铺天盖地的笔记、照片、视频海量涌出,看得人眼花缭乱。
头疼,我想静静。
缓了几天,我终于静下心想继续了解撒马尔罕这座中亚第一古城,再次打开小红书,努力在“撒马尔罕必打卡景点”、“撒马尔罕超美拍照地”、“撒马尔罕避雷”这些真假难辨的帖子海洋里寻找有用信息。
越看越无力,有时感觉像是在看一本地接黄页,有时“避雷帖”又多到让我开始怀疑人生。
难道撒马尔罕除了夏伊辛达陵,其他地方都踩雷?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大概是2021年,小红书就开始营销自己是用户旅游决策第一平台,彼时,凭借图文并茂的短攻略,出行前在小红书上查一查也确实成为许多人的习惯。
但近期,每当我想用小红书做行程攻略,总觉得不仅这些“避雷帖、一篇就够、不看后悔、人生必去”过于碎片化,也让我们这些用户筛选真实信息的能力需要加强了。
是我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吗?
好像也不是,现在的大数据很懂用户,很快,我看到不少小红书用户在感慨天涯、磨房的消失,和马蜂窝、穷游干货满满的攻略。
其中一位网友建议深得我心,他说,其实小红书适合快速查找某个城市的即时信息,穷游、马蜂窝则更适合完整详细地规划一次旅行,两者结合使用,会比较完美。
我仔细一想,有些道理,曾经我也是穷游社区早期的“八袋长老”(当时最高九袋),那时候写游记,是需要按照整体日期导入行程的,有点繁琐,但写完之后很有成就感,在BBS年代颇有一种出书立传的自豪感。
年轻时热衷在穷游上点亮自己的“足迹”
同样,当我需要从穷游挖掘旅游信息的时候,通读两三篇游记,导出攻略里的行程就OK了,看似读一篇长游记挺费时,但从效率上看,这可比单纯在小红书上反复搜索千字限制的笔记省事多了。
再后来,穷游流量越来越小,我又开始享受在马蜂窝写攻略,2024年写的一篇瑞典之旅,到现在还经常有用户在后台留言互动,对自己走过的路也是一种很好的纪念。
2023年底,我最后一次在马蜂窝写游记
由此,即使马蜂窝、穷游攻略时效性大不如前,曾经辉煌的旅游攻略社区还在被万千旅友们惦记就不难理解了。
02
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旅游攻略平台的用户回潮,正是源于人们对高质量、系统性旅游信息的需求。
去年6月,旅行指南《孤独星球》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一度引来国内社交媒体上的集体缅怀运动,背后原因也大抵如此:
如果说现在的旅行是快餐式打卡,《孤独星球》却像一条静观世界的老狗,告诉你如何“烂在当地”。
家里还珍藏的几本《孤独星球》
《孤独星球》完成了它的中国使命,马蜂窝、穷游在小红书横行的时代一度失语,则更为让人惋惜。
说起来,面对短视频、短内容冲击,传统攻略平台们也曾尝试跟风转型。
数年前,穷游曾经推出了"Biu"等旅游垂直类短视频,马蜂窝也大幅增加了图文短内容比重,然而,客观地说,这些尝试并未取得任何预期效果。
原因也很简单,流量规则主导下的头部效应只会加速用户向大平台迁徙,任何东施效颦的举动都是螳臂当车。
彼时,一位从马蜂窝转战小红书的资深旅游博主A君和我直言,"小红书的优势在于即时性和趣味性,而传统攻略平台的强项是深度和系统性,硬要去模仿短内容,反而丢掉了自己的特色。"
说起来,些年穷游、马蜂窝都走了不少弯路,似乎忘了那些长篇幅、高质量的长攻略反而就是平台最大亮点。
当然,另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愿意花长时间写旅游攻略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岁月催人老,情怀难抵现实,让A君们转战小红书背后真正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是收益。
A君称,“当年写一篇马蜂窝游记的时间够自己现在发十几篇小红书,流量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应该说,马蜂窝、穷游这些早期UGC社区的用户无偿分享其实是一帮爱旅行的人在“为爱发电”,而今天小红书过江之鲫的“避雷帖”背后,有的是为了博取流量背后的广子,有的则是为了自己旅行社、机票、酒店生意引流,可以说,目的纯粹的不多。
只不过商业化是把双刃剑,小红书适度商业化吸引更多KOL,过度商业化就开始招来用户反感了。
当小红书上真实旅游信息的提取愈发困难,一些网友们的突然“复古”行为可以视为是对那些眼不见心不烦“避雷帖”的无声反抗。
03
未来,年轻人是否会完全回归马蜂窝和穷游?
时代浪潮不可逆,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但随着小红书内容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现象日益严重,用户也会重新认识到长图文旅游攻略社区的价值。
昨天,我重读了一篇穷游网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逆时针11天10晚的精华游记,不仅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等城市的游玩思路已经在脑海中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在Google地图或者飞猪、Tripadvisor上找到相对应的碎片化产品。
疫情之后,世界很多地方确实都发生了变化,马蜂窝、穷游上那些指南、攻略却像一位老友,一直在角落里静静地陪伴,依然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分享。
只不过马蜂窝向左,穷游向右,这对曾经火星四溅的竞争对手,如今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最近,马蜂窝宣布接入DeepSeek,这或许是一个重新抬头的好机会,AI可以帮助传统长攻略社区更好地整理信息、更新数据、推荐更个性化的行程,提升用户体验。
实际上,马蜂窝一直在进行转型升级,它早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攻略平台,从疫情期间的“周末请上车”开始,为用户努力挖掘更深层次的小众旅行体验。
后疫情时代,马蜂窝陆续上线的“城市主理人”、“当地指路人”等功能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会吃、会玩的“当地人”加入,让旅行者能够获得更深入、更独特的当地文化体验,摆脱千篇一律的网红景点,体验更真实的旅行。
这种“反网红化”的深度旅行主张,或许也是马蜂窝未来开辟差异化生存空间的关键,它既迎合了那些追求深度体验、个性化旅行的用户需求,又让旅行回归本质。
至于穷游,多年后,我还记得那句经典Slogan“对世界上瘾”,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横跨了我的青春,启蒙了我的旅行人生。
其实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打卡拍网红照,发朋友圈炫耀,它更是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会一直怀念那个记忆中的穷游,但从平台发展来说,这些年穷游过于平静了。
想起最后一次看见穷游网创始人肖异,那是疫情期间一次云南丽江Clubmed的活动上,他当时在卖力的跳尊巴舞,身材保持得不错,他和我说这是近期一直在坚持的事情。 希望,穷游也 可以。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小红书上的旅游信息日益同质化、商业化 ?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END ————
欢迎来撩旅界主编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职务+姓名,不备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过申请!感谢配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