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每当街边响起"城管来了"的吆喝声,摊贩们收拾家当狂奔的场景,就像都市版"老鹰抓小鸡"。
这段持续三十年的猫鼠游戏,让城管成了最受争议的群体。
数据显示,某社交平台"城管"相关话题下,每10条评论就有7条是负面指责。
但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这个被骂了半辈子的部门,到底是怎么来的?
时间倒回八十年代,那时的街头没有穿制服追小贩的城管。
国营商店整齐划一,上班族端着搪瓷缸在单位食堂打饭,连卖冰棍的老太太都有街道办颁发的许可证。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城市里突然冒出成千上万的"个体户",就像雨后春笋顶破了计划经济的水泥地。
1996年北京街头统计显示,无证摊贩数量两年暴涨300%,市政部门这才发现,原有的工商、卫生、环卫各自为战根本管不过来。
于是,“城管”应运而生。
"临时工"背后的制度困境
"又是临时工!"每当城管暴力执法事件曝光,这个万能理由总能让舆论炸锅。
某地城管局内部文件显示,一线执法人员中临时工占比普遍超过60%,有的区县甚至高达85%。
这些没有正式编制的"执法者",月薪往往不足三千,却要处理最棘手的城市顽疾。
更吊诡的是,他们既没有警察的执法权,也没有公务员的保障,却要代表政府与底层百姓直接交锋。
这种制度设计堪称"天才发明":正式工坐在办公室签文件,临时工顶着烈日追摊贩;出事时临时工当替罪羊,功劳算在管理部门头上。
某位离职城管队长透露,队里给新人培训的第一课就是"灵活处理",说白了就是既要完成驱赶任务,又不能真闹出人命。
这种走钢丝式的工作要求,注定了冲突不断。
执法权迷局:管天管地管空气
翻开某市城管执法手册,密密麻麻列着287项职权,从清理小广告到查处黑诊所,从整治广场舞噪音到监管工地扬尘。
听起来威风八面,实则处处受制——工商说无证经营归他们管,环保说油烟污染得他们罚,到头来城管成了"接盘侠"。
更魔幻的是,这些权力都是其他部门"借"来的,就像拿着别人的信用卡消费,刷爆了还得自己还债。
曾有法学教授做过实验,随机询问20名城管队员执法依据,能准确说出具体法条的不到3人。
这种"凭感觉执法"的现状,导致同样的占道经营,在A街道罚500,在B街道可能直接没收工具。
更荒唐的是,某地城管为了整治电动车乱停,发明了"锁车+扫码缴费"的土政策,结果被市民告上法庭,最后灰溜溜撤销处罚。
城市治理的"不可能三角"
城市管理其实是个死循环:市民想要整洁街道,商贩需要生存空间,政府追求管理绩效,这三者构成了不可能三角。
某大学调研显示,70%的受访者支持严管乱摆卖,但看到城管驱赶老人时,90%的人又会心生同情。
这种矛盾在城中村尤为突出,凌晨四点的菜市场,下岗工人、进城农民、残障人士摆开地摊,他们既是市容"破坏者",也是城市"守夜人"。
管理者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某特区曾尝试"疏堵结合",划出52个临时摆卖区,结果申请摊位的人数超过供给量20倍。
摇不到号的摊贩继续打游击,拿到牌照的抱怨管理费太高,最后试点不了了之。
这种困境就像治水,光堵不疏会决堤,只疏不堵又泛滥,分寸拿捏比造火箭还难。
改革试验:脱下制服还是换上马甲?
去年内蒙古等地撤销城管局的消息,让全网欢呼"终于要取消了"。
但细看改革方案,不过是把城管拆分成市容监察、综合执法等新部门,就像超市把"调味品区"改名叫"风味天地"。
某沿海城市搞的"柔性执法"更绝,让城管队员帮摊贩推车、陪孤寡老人聊天,结果被市民调侃"改行当社工"。
真正的改革深水区在于权责界定。
深圳试点的"城警联勤"模式,让警察跟着城管上街,看似增强执法权威,实则暴露更深层矛盾。
警察说"我们只管治安",城管说"你们得保障执法",最后变成互相推诿。
倒是成都的"摊贩自治"试点让人眼前一亮,让商贩们自选组长、自定规则,三个月内投诉量下降40%,可惜推广时遭遇"人走政息"。
未来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
站在十字路口的城管改革,其实在回答三个根本问题: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
北京胡同里的"街巷长"制度给出新思路,由居民选举退休干部、教师担任管理者,成功化解多起多年顽疾。
上海推出的"城市管家"APP,市民拍照上传问题,AI自动派单给对应部门,让城管从"全能战士"变回"专业队伍"。
更值得期待的是法治化进程。
《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实施后,全国统一城管制服、执法文书,看似形式变化,实则在填补制度空白。
某地法院设立城管案件专门法庭,半年内行政诉讼量下降60%,说明程序正义正在取代粗暴执法。
未来或许会出现持证上岗的"城市治理师",既要懂法律法规,又要会心理疏导,还能操作无人机巡查,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现代城市真正需要的管理者。
结语
回望城管三十年沉浮,本质是快速城市化与治理能力滞后的拉锯战。
那些被掀翻的菜筐、撕扯的制服、网络上的骂战,都是转型期社会的阵痛。
取消城管容易,但取消不了城市管理的刚需。
就像网友调侃的:"今天骂城管,明天垃圾堆到你家门口,还不是得打电话求人家来管?"
未来的城市治理,不该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应是多元共治的艺术。
当摊贩能在指定区域安心经营,当城管不必天天上演街头追击,当市民理解管理者的不易,这座城市才算真正走向文明。
或许某天,"城管"这个充满争议的称呼会走进历史,但追求秩序与包容平衡的城市精神,永远需要守护者。
参考资料:
《告别城管?多地撤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释放哪些信号?》 澎湃新闻 2024年7月5日
《破解临时工乱象,须将行政权力转化为法治权力》 人民网 2014年4月21日
《盘点城管前世今生,城市管理制度从何而来?》 人民网 2011年10月19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