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
成套改造项目
是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
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
在2021年9月启动
居民暂时搬迁
经过几年建设
成套的新居建设即将完成
今年上半年居民就将回搬
更新后的彭一小区将新建17幢高层电梯住宅,配套建设有1600多个车位的地下两层停车库,配套建设一幢6层有172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目前彭一小区住宅项目已完成前期摇号选房工作,今年上半年将实现居民回搬。
赶在居民回来之前
彭浦新村街道将陪伴居民几十年的老树
先迁回了新家
“这棵银杏树在我小时候就种在小区里了,就在我们家旁边。当时我们老旧小区改造、原拆原建时,我就很舍不得这棵银杏树,没想到街道把它给我们搬回来了,太开心了!”3月11日,彭一小区居民尤阿姨围着一棵粗壮的银杏树看了又看,感慨万千。
小区居民向东才(右)和邻居吕贞找到了原来他们家门口的老树
当天,一场以“留住旧时忆,蝶变焕新生”为主题的植树节活动,在静安区彭一小区内举行,几十株原址迁移的香樟、银杏、罗汉松等树木在居民们的见证下回到“新家”。
“彭一小区内有80多棵老树,最高树龄超过50年,承载着几代彭浦人的记忆与乡愁,是他们的情感寄托。”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说。
“树木也是居民”,在实施改造期间,街道对这些珍贵的大树全部登记造册,实施科学迁移养护,确保它们异地生长依旧枝繁叶茂。 如今,80多棵老树全部回搬 。
原拆原建
钱从哪里来?
上海是我国城市化走在最前列的城市,上世纪50年代起,为了改善上海市民的生活条件,一片片工人新村兴建起来。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当年非常抢手的住房,如今已十分老旧,甚至还存在小梁薄板结构不安全、煤卫不成套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
于是,原拆原建模式应运而生。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探索原拆原建的地方。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彭浦新村,是上海市最早建立的工人新村之一,也是上海第一批老公房。
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介绍,彭一、彭三小区在设计时部分参考了苏联风格,以大户型为主,多为三房户型。但当时受住房条件限制,一套三房户型往往分配给两到三户人家居住,造成了合用厨卫的情况。稍晚建造的彭五、彭七小区部分住房同样也是厨卫不独用。
经过了十余年努力,彭浦新村街道已陆续完成了对彭五小区、彭七小区、彭三小区一期到五期的改造工程,受益居民达到4900余户。
大规模原拆原建,所需成本不低。
以彭一小区项目为例,每平方米仅建安成本就达几千元,算上公建等方面的支出,彭一小区平均每户的财政投入在100万元左右,整个住宅项目总投入达到26.6亿元。
上海彭浦新村街道旧改办负责人须炳荣向记者介绍,彭浦新村非成套旧改的房屋设计方案的把关、居民签约的动员工作、居民搬场服务和回搬选楼工作、居民矛盾的协调化解工作等均由街道负责,具体的重建工程则由静安区区属国企北方集团牵头进行,交付之后再由街道负责居民选房安置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彭浦新村改造中所涉及的各项成本,包括建安成本以及拆除重建过程中的过渡费补贴、搬家费补贴、家用设备迁移补贴等,基本由区财政承担。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模式以“政府主导、国企实施”为主,对于一些公益属性比较强、资金需求不大的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是以政府部门为实施主体,利用财政资金直接进行投资建设。
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大多数原拆原建项目资金来源均为区级财政,部分典型项目申请到了市级或中央的专项预算支持。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第一财经
相关作者:唐烨
微信编辑:Ron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