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次排便困难,就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差点丧命,这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谈及自己的患病经历,62岁的老郑依然是心有余悸,半个月前,老郑去厕所蹲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排出大便,几乎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然间,他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的撕扯痛,疼痛越来越剧烈,同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家人见情况不对,急忙将老郑送到了医院,通过检查,老郑很快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万幸的是,因为送医及时,老郑转危为安。
医生说,老郑之所以突然罹患急性心梗,是有很多原因的,一方面是他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另外一方面就是严重的便秘,在用力排便的时候,由于腹内压升高,血压飙升,这个时候给心脏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自然就很容易导致心脏意外的发生了。
医生说,我们的肠道健康直接决定了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肠道被称为万病之源。
肠道里有一个庞大的微生态菌群,这个菌群里最主要的就是益生菌,肠道菌群影响着肠道的内环境,如果菌群稳定,肠道内环境稳定,那么免疫力也会更好,肠道控制着人体70%的免疫力这并不夸张,一个人如果免疫力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那么会远离很多疾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肠道内环境的稳定,还有利于大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血管的健康。反过来,如果肠道内环境出了问题,那么形形色色的疾病也都容易找上。
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肠道是否健康呢?
排便次数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提示。
一项由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发表的研究发现:肠道健康与排便频率息息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是影响大便次数的关键因素,而菌群失衡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这都可能是身体潜在疾病的信号。每天规律排便1-2次的人,比排便不规律的寿命平均多4.3年。
另一项由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细胞》子刊上的研究指出,个人每天排便的次数对长期健康影响十分显著,每天排便1-2次更为健康。研究人员收集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疾病情况、生活方式以及生物学的数据信息。按照个人报告的排便次数将所有人分成便秘(每周排便1—2次)、低正常(每周排便3-6次)、高正常(每天排便1-3次)和腹泻四组。结果发现,女性、年轻人及BMI值低的人排便频率较低,而且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有关,排便频率正常的人群纤维发酵细菌丰富,而腹泻或便秘的人群蛋白质发酵细菌更多见。
研究人员还发现排便频率与几种血液代谢物和血浆化学成分也有关,这也反映肠道健康可能与慢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性,经常腹泻的人,含有较多与肝损伤相关的代谢物,长期便秘的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与肾功能下降相关的代谢物。
从这些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每天的大便次数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每天1-2次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频率。
作为医生,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看排便的频率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大便有无以下异常。
第一,注意看大便的颜色
正常人的大便颜色是黄色,如果大便出现颜色改变,在排除食物及药物的因素以后,一定要警惕疾病的可能,比如大便变黑、大便变红,大便变成白陶土色,都要重视。
出现黑便,最要警惕的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像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均有可能,如果是大便变红,则要警惕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如果是白陶土色大便,则要警惕胰腺癌等疾病导致的梗阻性黄疸。
第二,注意看大便的形状
正常人的大便形状是圆柱形,如果大便形状突然变细,这个时候要警惕疾病来临的可能,比如当大肠癌来临的时候肠腔变得狭窄,这个时候大便在通过的时候会出现异常的大便变细,很多疾病,像炎症性肠病来临的时候也会引起肠腔狭窄,大便就会变得狭窄。
第三,出现异常的排便习惯改变
正常人的排便习惯是非常规律的,如果排便习惯变得杂乱无章,这个时候同样要警惕疾病的可能,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