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如何创新育人模式,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成为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曾勇思考的方向。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魂,但关键和落脚点应该是生产力。曾勇认为,应将科技创新与产业有机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实际的生产力。
曾勇进而解释道,具体来说,就是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政产学研相结合,非营利性地进行应用科学研究。当下,学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的成果无法转化成产品,主要因为没经过中试、熟化、工程化的过程,但除了央企、华为等有很强研发能力的企业,一般中小企业接不住高校的科研成果。
基于此,曾勇表示,希望能加快中试平台建设,努力缩小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品之间的鸿沟,破除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堵点。同时,探索建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包括工程化熟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模式,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天使资金、创投基金、投贷联动、金融科技等方式撬动和吸引多元化投入。
此次全国两会,曾勇还带来了创新模式提升国际中文师资培养效能的建议。他表示,当下全球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很大,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全球中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职业(专业型)教育为主,需要更多复合型师资和相关教材资源建设。
作为一名深耕高等教育多年的专家,曾勇建议,统筹全国高校,分区分类发挥各高校的专业和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国别化特征凸显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加强适应区域、国别化需求的“中文+”和“+中文”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培养。
希望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对自身特色和所处区域优势的研判,确定自身面向特定区域、国别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形成差异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升涛 陈秋妤 图片 胥瑞可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