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在生活的最低谷给你致命一击,又在你放弃希望时递来一根救命稻草。
2019年末,当林栋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面对银行催债电话和最后五十元钱时。
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后,他将成为坐拥数十亿资产的"口罩大王",出入豪华酒店,驾驶限量版跑车,享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奢华生活。
这个从医药世家出身,却险些沦为家族笑柄的年轻人,如何在全球危机中找到商机?
又是如何在五年后的今天,面对着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公众舆论?
01
林栋出生于浙江一个医疗器械世家,父亲林志远是当地知名的医疗器械批发商,经营着覆盖华东地区的销售网络。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林栋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商业知识,但他的兴趣却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
大学毕业后,林栋拒绝接手家族生意,而是选择了创业。
201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一家医疗设备电商平台,希望将传统医疗器械销售与互联网相结合。
"爸,未来是互联网的时代,传统批发模式迟早会被淘汰。我想做的不只是卖货,而是构建一个连接医院、厂家和患者的平台。"林栋信心满满地向父亲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
林志远虽然不太理解儿子的想法,但还是支持他:"那好,我给你五百万启动资金,够你试一年。如果亏了,就回家乖乖跟我学做生意。"
创业初期,林栋一腔热血,招兵买马,租下了市中心一整层办公室,装修得气派非凡。
他以为凭借家族在医疗行业的人脉,加上自己的互联网创意,生意很快就会做起来。
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医院采购有固定渠道,不愿意尝试新平台;厂家担心价格透明会影响利润,也不积极合作;至于普通患者,根本不会想到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专业医疗设备。
资金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员工一批批离职,办公室也缩小到了最初的四分之一。
一年后,林栋不得不再次向父亲求助。
"再给我一次机会,爸。我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我会调整策略。"林栋恳求道。
林志远无奈地又掏出了三百万:"最后一次。如果还做不起来,你就必须回家族企业,从基层做起。"
2019年,林栋缩小了业务范围,专注于销售一些常用医疗耗材,如口罩、手套、注射器等。
这些产品利润低但需求稳定,他希望能够先站稳脚跟。
不过,市场竞争激烈,他的小平台难以获得价格优势,生意依旧惨淡。
到了2019年11月,公司已经负债累累。
林栋避开父亲的电话,不敢面对家人的失望眼神。
他的个人信用卡也已刷爆,只剩下最后几十元钱。
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改变了一切。
2019年12月初的一天,林栋正在办公室收拾东西,准备关闭公司。
电话突然响起,是他大学室友王铭,现在在武汉一家医院工作。
"老林,你那边还有口罩卖吗?我们医院想采购一批。"王铭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急促。
"有是有,但不多,大概几千个,都是普通外科口罩。怎么了?"林栋有些疑惑。
"武汉这边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医院要增加储备。能不能帮忙多找一些?价格好商量。"
林栋一下子来了精神:"行,我马上联系供应商。你们需要多少?"
"越多越好,至少十万个。"
挂了电话,林栋立刻联系了所有认识的医疗耗材供应商,却发现口罩库存普遍不足。
这让他意识到,可能有更大的市场需求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各大媒体开始报道武汉出现的不明肺炎病例。
林栋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如果疫情扩散,口罩需求将会爆发。
他立刻打电话给父亲:"爸,我需要紧急借一笔钱,大概五十万。"
"又亏了?我说过这是最后一次,你还是——"
"不是那回事。"林栋打断父亲,"武汉出现不明肺炎,我觉得口罩会紧缺,想去国外采购一批。有大医院已经联系我了。"
林志远沉默了一会儿:"你确定这次不会亏?"
"我不能保证,但这是个机会。如果我错了,我就回家族企业,从基层做起,不再提创业的事。"
最终,林志远同意了,但只给了二十万:"别全押上,留条后路。"
拿到钱的林栋立刻开始研究国际市场。
他发现土耳其有大量口罩工厂,而且价格比国内便宜。
于是,他联系了几家土耳其厂商,并在2020年1月初,带着仅剩的资金飞往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的1月仍然寒冷刺骨。
林栋下了飞机,就直奔与供应商约定的见面地点。
他通过网络联系了三家口罩工厂,希望能够直接下单采购。
第一家工厂要求全款预付,林栋心存警惕,婉拒了。
第二家工厂同意先发一小批样品,但质量远低于标准。
到了第三家工厂,老板名叫穆拉特,看起来很热情,带林栋参观了生产线,展示了各种证书。
"我们的口罩符合欧盟标准,比你们中国的要求还高。"穆拉特自信地说,"现在全球都在抢口罩,你得抓紧决定。"
林栋心动了,决定先下一小批订单试试:"我要十万个,能给我什么价格?"
"一个0.2美元,比市场价便宜15%,但你得先付50%定金。"穆拉特说。
林栋心算了一下,这批货大概值2万美元,付1万美元定金风险可控。
他同意了交易,并约定三天后提货。
三天后,林栋按约定来到工厂,却发现大门紧锁,穆拉特的电话也打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