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正在加速推动医疗与机器人两大领域的科学突破。在医疗领域,AI大模型已进入临床测试阶段,为罕见病诊断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在机器人领域,强化学习技术突破使复杂地形运动成为可能。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这两大领域正迎来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
AI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加速转化
罕见病诊断效率跃升
北京协和医院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研发的全国首个罕见病AI大模型“协和·太初”已开放初诊咨询功能。该模型可在数秒内根据症状提示潜在疾病方向,例如输入“儿童发育迟缓”等信息,系统将推荐雷特综合征等罕见病排查路径,并同步建议就诊科室及检查方案。这一工具显著缩短了罕见病确诊周期,尤其对基层医疗机构具备重大价值。
药物研发范式革新
石药集团旗下巨石生物与RadianceBiopharma达成合作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抗ROR1抗体偶联药物SYS6005海外开发权授权,首付款达1500万美元。AI技术在靶点筛选、分子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正缩短抗癌药物研发周期。政策层面,国务院《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外资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加速创新药上市流程。
市场规模十年增长逾10倍
机构预测,“AI+医疗”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37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5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5%。国内医疗AI三类证审批加速,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已进入商业化初期。例如,华东医药子公司获经皮肾小球滤过率测量设备注册证,标志着AI在慢性肾病管理中的工具化应用落地。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催生细分场景应用
复杂地形运动难题破解
上海AI实验室联合多所高校发布的BeamDojo强化学习框架,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在稀疏立足点地形的稳定运动。该技术通过模拟训练与实时环境适配,解决了机器人踝关节力矩控制、重心调整等核心问题,为灾害救援、工业巡检等场景提供了技术基础。
产业链细分领域热度攀升
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部件的关注延伸至硅胶材料、传感器等细分领域。例如,浙江众成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被推测可用于机器人皮肤,尽管公司澄清暂未涉足该应用,但市场热度折射出产业链创新预期。远翔新材的硅胶材料因适用于柔性关节防护,单日股价涨幅达9.6%,显示资金对技术迭代的敏感性。
ETF规模突破40亿印证行业景气度
人工智能AIETF(515070)规模突破40亿元,持仓股涵盖寒武纪、中科曙光等AI基础设施厂商。机构分析指出,AI应用端扩散至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推动产业链估值重构。政策层面,广西药监局推出“医药产业开门红十措施”,明确支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制优化,为人形机器人的医疗应用铺平监管路径。
数据与事件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公告、石药集团合作声明、国务院《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中邮证券研报、上海AI实验室技术白皮书、沪深交易所行情数据。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