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工作者畅谈发展蓝图

0
分享至

★学习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

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广东科技报邀请科技工作者代表结合所在领域各抒己见,以科技创新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言献策。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精密制造专家杜如虚:

AI 技术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是有基础的。2024年广东有17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榜,其中与产业相关的有12家。此外,2024年广东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267家,占比达53%,较前一年增加8家。由此可见工业制造在广东的重要性及发展态势。

作为企业,锐意科技创新非常重要。以汽车工业为例,近年来中国凭借科技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比亚迪也因此在世界500强榜上一再上升。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加大投入。政府也要穿针引线,织造安全网,精准扶持。

工业制造讲究韧性。制造工业的成功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公司的领导、营运、财务、法规;公司的产品与服务,计算机网络、供应链与物流、资源;以及市场与顾客、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科技研发。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检讨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持续改善。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AI)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广东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AI技术必不可少。韧性制造的各个方面都需要AI技术,但要求各有不同。再以汽车工业为例,市场与顾客方面可以直接应用。但有些零部件要求6西格玛(6-Sigma)的精度(误差为0.0000003%)。目前AI的精度只有90%左右(误差为10%),要用来控制生产过程还相差甚远。因此,各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抓住要点,研发出自己的技术,实现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及服务。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喻连香: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中试试验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推广应用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但科技创新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所在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废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往往涉及多个行业、多个企业和多个分管部门,更需要多行业、多企业和多部门协同发力。

近几年我们在博罗、茂名等地与企业共建了资源综合利用及固废、废水处理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研企共享科研人才和大型科研设备,针对企业具体存在的问题,联合创新,获得了8个专利,创新成果陆续在企业落地转化,科技创新在推动博罗珠宝加工产业和茂名钛锆精选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今年,我们将聚焦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稀土资源,以及稀散金属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行业能力,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迭代升级。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将继续积极献言献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都需要科技人才和资金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加强中试试验及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建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期待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振飞:

聚焦“四大安全”,打造产研融合式发展新引擎

如何点燃科技创新的澎湃引擎,将创新落在产业上?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产业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做有用的科研。省农科院植保所定位就是围绕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减损增效、稳产保供。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二是要把打造高质量产业研究院作为点燃产研融合式发展新引擎。广东省是化学农药生产大省和强省,企业总量占全国7.22%,仅次于江苏省。实力排名前二的诺普信、广东中迅均为广东企业。植保所未来迫切需要与省内领军农药企业深化合作,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共建产业研究院,同向发力、协同创新。

三是要为产研融合式发展夯实人才底盘。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首要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协同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具体措施一方面可以聘请农药企业、化工企业的总工程师到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或产业研究员,另一方面把研究所具有培养潜质的研发人员派到头部企业去担任产品经理、技术总监等,要在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上为产业领军人才的双向流动保驾护航。

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吴博:

点创新之火,铸高分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擎

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与我们 “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引擎,辐射带动全球各大湾区相关产业发展” 的目标高度契合,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新能源、低空经济和人型机器人等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领域,对于先进高分子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有巨大需求。创新中心将紧紧围绕相关重大需求,开展关键材料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一批 “卡脖子” 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中心将通过与中国-西班牙科技协会的合作,将上述产业的成果加快推向国际,提升相关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为加快提升产学研用的转化效率和转化质量,我中心通过搭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和质量标准实验室,构建 “研发-测试评价-应用验证” 一体化的产学研用新范式,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同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凝练基础研究的重大需求,牵引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为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广州奥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准:

智能传感技术推动广东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作为企业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精神,结合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需求,广东要发挥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的作用,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协同创新。当前,广东正借鉴半导体产业“广东强芯”工程经验,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从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为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研发攻关提供技术支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感器底层技术创新,缩短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

完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广东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但智能传感器的基础科研仍需优化。建议依托广州市智能传感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孵化一批传感器产业链的前沿技术,加快建设智能传感中试平台,解决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死亡谷”问题。

培育复合型人才与跨界融合能力。智能传感技术涉及材料科学、集成电路、AI等多学科交叉,需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定向培养兼具工程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可推动“传感器+”跨行业创新联盟,促进与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 张文鑫 胡漫雨 李婉欣

编辑 | 刘肖勇 董敏炜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核 | 冯海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广东科技报 incentive-icons
广东科技报
传播科技资讯,普及科学知识。
3272文章数 12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