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我不欠他们的,但还是给了!”
老张一拍桌子,语气里透着几分不服,“我做了我能做的,你们说我偏心,我偏到哪儿去了?”
茶几上,摆着几张老旧的存折和几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旁边还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茶。
他的老伴张嫂在旁边叹了口气,低声劝着:“老头子,消消气,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不能好好说?”
老张这口气却憋了太久。他一辈子谨小慎微,省吃俭用,把两个儿女供上了大学。
到晚年,眼看着儿女们成家立业,自己的孙子、外孙一个个出生,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尽管收入不高,但他和张嫂早就约定,无论是孙子还是外孙,只要上大学,家里都出8万块,这是一视同仁的原则,也是他心里给孩子们的一份保障。
老张的孙子小宇和外孙小然是同一年考上的大学。这两个孩子从小就一起玩耍,在老张眼里没什么分别。
他一直觉得,孩子们都姓张还是姓别的,血脉是一样的,亲情是一样的,不能搞特殊。
当年,小宇考上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而小然则去了外省的一所普通院校。
老张二话不说,把早就准备好的存折递给了孩子们的父母——一个给儿子,一个给女儿,每个孩子各8万,分毫不差。
这笔钱对老张来说是大数目。为了凑够这些钱,他退休后去小区里帮人修水电、做小工活,能省则省,就连家里想换个新电视机他都舍不得。
但每次想起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喜悦,他心里就觉得值。
小宇和小然上了大学后,起初老张还是感受到孩子们的关心和问候。逢年过节,两个孩子会一起回来看望他,给他讲学校里的趣事。
尤其是小宇,平时话不多,但每次来,总会帮着干点活,哪怕只是换个灯泡,老张都觉得暖心。
然而,这种温馨的日子似乎没有维持太久。
“爸,小然学校那边花销大,钱有点紧张,我再给她打点过去。”
女儿的电话让老张有点疑惑:“8万不是够了吗?”
对方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孩子在外省学费和生活费比预想中高,再加上实习需要买设备,已经快用光了。
老张听着也没说什么,挂了电话后自言自语地感叹:“现在的孩子啊,用钱真是快。”
几天后,儿媳妇也打来电话,说小宇在学校忙着考证,压力挺大的,希望家里能再支持点。老张沉默了一会儿,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还是让张嫂从存折里取了一些钱。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张发现两个孩子的态度开始变了。小然从大三起,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偶尔打电话,也只是问些“爷爷身体好吗?”的客套话,没几句就挂了。反倒是她妈妈隔三差五来,问的总离不开钱。
小宇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他毕业后忙着工作,似乎顾不上家里。
前几次打电话,老张还觉得没什么,但久而久之,他心里不免有点失落:“难道我这么老了,连句问候都不值了吗?”
张嫂看出了老张的心事,安慰他说:“孩子们忙着呢,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咱们别往心里去。”老张点点头,却忍不住想起过去的点滴。
有一天,老张坐在院子里,邻居王叔过来串门,开玩笑似的问:“你家小宇是不是发达了?最近看他朋友圈,好像挺风光的。”
老张愣了一下,嘴上却只是含糊地回了句:“年轻人能过得好就行。”
可这句话他越想越不是滋味。小宇真的过得好,但为什么自己连点消息都不知道?
他打开手机,翻了翻自己的通讯录,竟发现两个孩子的号码已经很久没有拨出去过了。
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老张抬起头,看见女儿提着一袋水果走进来,脸上带着尴尬的笑容:“爸,我有点事想跟你说……”
她的话还没出口,老张心里却隐隐有了一丝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