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事实呈现
就在几天前,马斯克带着六名“00后”黑客少年,用键盘“血洗”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之一——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
一万多名公务员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收到了解聘通知,
400亿美元的资金账户被冻结,
这个存在了60多年的老牌机构在一夜之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01
当白宫陷入一片混乱之际,马斯克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堪称“遗言”的推文:
“我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准备,如果我遭遇不幸,将有一个特定的继承人来完成我的事业。”
这条推文迅速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
“马斯克这是在扛着棺材出征啊!”中文互联网上,网友们纷纷感叹。
确实,他这是在和整个美国建制派系统正面杠上了。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
马斯克突然对美国国际开发署发起突击调查,要求该机构立即提供内部机密文件。
这个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他们搬出“权限不够”的挡箭牌,试图阻止马斯克的调查行动。
就在各方势力僵持不下之际,特朗普出手了。
这位前总统直接给马斯克开了“尚方宝剑”,授权他可以先斩后奏。
有了这张“皇权特许状”,马斯克的行动立刻雷厉风行起来。
他和他的黑客团队直接切断了国际开发署的资金链,随后开始了大规模裁员行动。
这个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庞大机构,转眼间就被“瘦身”到只剩294人。
整个非洲局仅存12人,亚洲局更是只剩下8个人。
用网友们的话说,这已经不是“断臂求生”,而是“断头求生”了。
这个消息一出,无数靠国际开发署“吃饭”的公知、“高华”瞬间慌了神。
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资金链被斩断,以后再去发表污蔑中国的言论,将不会有人给他们打款。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国际开发署到底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它能影响如此多的人?
简单来说,这是全球颜色革命的大本营,是各国公知的资金来源地,更是美国控制全球舆论的最终执行机构。
近些年来震惊世界的“阿拉伯之春”、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2014年的“广场革命”,甚至2019年的香港事件,背后都有它的影子。
02
马斯克团队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这个机构的日常工作就是资助各国的非政府机构、媒体和个人,让他们频繁发布有关环保、人权、民主、LGBT、言论自由等议题的言论。
通过这种“和平演变”的方式,来达到美国渗透控制他国的目的。
具体来说,他们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
假设某个国家对性别认同持保守态度,国际开发署就会给当地媒体和意见领袖打钱,让他们大肆宣传“性别自由选择是每个人的权利”。
如果这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不够高,他们就会资助水军宣传“一切都是因为制度不够民主”。
在这种持续的舆论轰炸下,目标国家的民众往往会慢慢受到影响,开始对本国制度产生怀疑。
当社会矛盾被挑起后,美国就会趁机把他们预先扶持的代理人送进该国的政治体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乌克兰。
据披露,仅2004年的“橙色革命”,国际开发署就公开花费了6000万美元。
如果算上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所有造势和布局,总支出可能接近百亿美元。
这还只是舆论造势的开支,不包括军火采购的费用。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泽连斯基会如此亲美了——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美国精心挑选的棋子。
这背后的资金支持,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国际开发署。
当马斯克团队曝光了国际开发署和西方主流媒体之间的资金往来记录后,全球舆论一片哗然。
那些自诩“客观中立”的媒体机构,竟然每年都在领取巨额“狗粮”。
纽约时报的定价可谓“明码标价”:一篇定制文章最低7万美元,最高能达到100万美金。
而美联社更是夸张,有一篇文章的稿费高达1950万美元。
这笔钱要么是“字字珠玑”,要么就是被中间商疯狂提成了。
最讽刺的是BBC的表现。
这家英国国宝级媒体一向标榜自己“独立公正、不受任何机构控制”,结果马斯克一个转账记录的截图,就让他们的画皮彻底掉了下来:
原来BBC每年都在从国际开发署那里领取数千万美元的资金。
当马斯克宣布“断粮”后,BBC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跪舔”。
他们火速制作了一部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纪录片,画风之大转弯,看得观众都傻了眼。
03
要知道,在这之前,BBC拍摄中国题材时都有个“祖传滤镜”:昏黄、阴暗、雾霾。
北京在他们镜头下,仿佛终年被沙尘暴笼罩。
但在这部新片里,北京突然变得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简直美得不可方物。
更夸张的是内容。
BBC开始疯狂吹捧中国的无人机技术,说“中国已经统治了天空”;
他们盛赞中国的Deepseek模型,称其是“全球AI领域的生产力革命”;
就连一向被他们诟病的中国芯片,现在也成了“即将突破的领域”。
中国的光伏发电、新能源电池、造船航天,在BBC的镜头下全都成了“全球引领者”。
“这转变来得也太快了吧?”
就连一向自信的中国网友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当然,精明的外国网友很快看穿了BBC的用意——这压根不是因为收了中国的钱,恰恰是因为美国的钱断了。
BBC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向美国政府示威:
如果你不给钱,我们就开始说实话了,看你受得了受不了?
这种明显的态度转变不仅出现在BBC身上。
细心的网友发现,最近网络上的“公知”和“恨国党”突然集体哑火了。
那些曾经“十分钟一更新”的大V账号,不是改行发美食,就是人间蒸发。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会无偿帮美国“带节奏”。
国际开发署的资金链一断,整个舆论生态顿时洗牌。
那些靠编造谣言、抹黑中国谋生的“意见领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营生”没了着落。
用中国网友的话说:“这些人终于要去找份正经工作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欧美小国的政客们也坐不住了。
这些年来,他们一直靠“反华”来获取美国的政治献金。
现在国际开发署的钱袋子被马斯克掐住了,他们的政治表演也变得底气不足。
有个欧洲小国的议员在社交媒体上抱怨说:
“以前写一篇批评中国的文章,随随便便就能拿到几万美元。
现在写十篇都没人理,这让我们这些民主斗士怎么活?”
这位议员的“诚实”让人哭笑不得,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
西方那套“价值观输出”的把戏,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运作”。
当金主撤资后,那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瞬间就露出了铜臭味。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马斯克和特朗普要冒着巨大风险,也要拆掉这个“成功运转”了几十年的机构?
他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战?
表面上看是一场权力的较量,实际上却藏着更深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