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备受瞩目的外交大戏正在沙特上演。这是三年来俄美首次正式会面,然而会谈的气氛却充满微妙。当鲁比奥和拉夫罗夫先后抵达沙特,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悄然展开。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方面17日证实,俄美双方18日将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晤,为可能举行的乌克兰问题谈判做准备。美国总统特朗普16日称,他将“很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沙特举行会晤。
让我们先从时间线梳理这场外交剧的开场。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通话,率先披露将在沙特会面的消息。15日,拉夫罗夫"应约"与鲁比奥通话。细品这个"应约"二字,美方的主动姿态跃然纸上。
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会谈前的种种细节,一幅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图景逐渐浮现。
首先是到达顺序的微妙意味。鲁比奥选择提前抵达,而拉夫罗夫姗姗来迟。在外交场合,时间往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拉夫罗夫的"压轴登场",既彰显了俄罗斯不愿在外交礼仪上示弱的态度,也暗示着谈判桌上的力量对比。
更耐人寻味的是双方会前的表态。鲁比奥一改此前美方代表的强硬姿态,提出"如果正式和谈,欧洲和乌克兰也会加入"的说法,显然是在为欧洲盟友的不满降温。而拉夫罗夫则划出了两条清晰的红线:不在领土问题上让步,不让欧洲参与谈判。这番表态不仅直接打脸美方的安抚之词,更暴露出俄罗斯在谈判中的强硬立场。
与此同时,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处境却愈发尴尬。海格塞斯对欧洲盟友的"逼话"、万斯在慕尼黑会议上的傲慢言论、凯洛格对欧洲的直接排除,这一系列外交失误引发了欧洲的强烈不满。
欧洲各国的反应可谓迅速而激烈。在巴黎紧急召开的欧洲领导人峰会上,冯德莱恩的表态掷地有声:"乌克兰值得通过实力实现和平。"英国更是放出要向乌克兰派兵的狠话,俨然一副要阻止和谈的架势。
而作为当事方的乌克兰,其总统泽连斯基则抛出了"两不"立场:不参加会谈,不承认协议。这一表态既反映了被排除在外的不满,也暴露出乌克兰在大国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回头审视这场外交博弈,美国的做法确实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在俄乌冲突中,欧洲国家的援助总额实际上超过了美国。然而当谈判来临,美国却选择了绕过欧洲直接与俄罗斯对话。更令欧洲心寒的是,美国此前向乌克兰提出的50%矿产要求,加上俄罗斯已占据20%的储量,欧洲的利益似乎被彻底边缘化。
基辛格曾说:"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这句话在当下的情境中显得格外讽刺。美国的单边主义不仅损害了盟友关系,也可能影响未来的国际秩序重构。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会谈折射出的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大国之间的博弈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多极化、多层次的复杂态势。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一方过于急切地追求单边利益,最终都可能陷入孤立的境地。
当夕阳西下,沙特的风沙掩盖了会谈现场的喧嚣,但这场没有赢家的战略较量恐怕才刚刚开始。在全球秩序重构的关键时刻,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克制,在博弈中寻求共识,或许才是各方需要深思的课题。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