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你别不信,这三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会沦为社会底层人

0
分享至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一个孩子出生后,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家人,第一句话是跟着家人说的,第一步是家人扶着走的。

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地方的孩子,层次不一样,有富人,有穷人;有成家立业的,也有打光棍的。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以下几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会沦为社会底层人。



01

习惯性否定孩子的家庭,培养了“看不到希望的孩子”。

孩子要去做点什么,买点什么,和谁一起玩,看一场电影等,一开口,就被大人否定了。

在否定的同时,大人会给出很多的理由,让孩子不要这样干。理由,多半是“唬人”的,指出了事情的坏处。

孩子一次次被否定,就失去了自信心,然后就不会开口去要求什么了。

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首先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生长,这才是父母情深的表现,而且必须将这样的深情作为治家的宗旨。父母心胸狭窄,感情用事,或光依靠长辈的权威等等,对家庭教育都是有害无益的。”

大人就一定是权威吗?答案是否定的。

大人和孩子出生的年代不同,生活的兴趣不同,机遇不同。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往往和孩子的想法,背道而驰。

当大人摆出权威的时候,孩子就只能认输。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

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的,可是他得不到大人的尊重,因此人格会扭曲。但孩子开始叛逆的时候,大人越是反对,情况越发糟糕。

有一句话说的好:“给孩子们两份永久的遗产: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

根就是温暖的家庭,走出千万里,还是最想家,也会回家,能够在难过的时候,把家当成疗养所。

翅膀,就是孩子的独立人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孩子的想法也许奇奇怪怪,但一旦被鼓励,就变成了理想。

肯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听孩子的解释,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许孩子会走弯路,但是会很自信,会自我拐弯。



02

长期是老人、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培养了“放任型的孩子”。

在“焦点访谈”节目里,讲了一个例子。

13岁留守儿童小光和记者交流了很久。

记者问:“想不想再拿奖状?”

小光说:“不想。”

记者追问:“为什么?”

小光回答:“学习累,需要思考;打游戏不用想,见人打就完事了。”

看着小光家的墙壁上,有很多的奖状,再看看抱着手机不松手,成绩一落千丈的小光,太不可思议,太令人心痛。

小光还表示,自己初中毕业后,就去外面混。



小光的人生转折点,就在父母把他变成留守儿童的那一天。

去看看那些留守儿童吧,他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过日子。祖辈靠种地为生,每天忙着一亩三分地,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

祖辈能够把孩子的吃喝管好,就已经够呛了。到农忙季节,也许吃喝都是应付着。

农村的生活很累,但是效益很低,把泥土翻来翻去,几代过去了,也不见有转机。也就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孩子的出路,似乎是自生自灭。

为了不让孩子乱走,手机变成了必备品。

也许,祖辈还这样说:“孩子,管不着,管不得。”因为祖辈管理稍微严厉,这儿媳女婿就心痛,会责怪。

记住了,父母是孩子们启蒙教师,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

缺乏父母陪同的孩子,一路上注定要栽跟头。祖辈的思维,早已脱离了这个时代,尤其是山旮旯的祖辈。

父母带着孩子,去城里读书,去见一见世面,也每天管一管学习情况,也许会很累,但是效果总是好一点。



03

低认知的家庭,培养了“学业起点低的孩子”。

是不是你的身边,频繁冒出这样的道理:读书无用论,学历贬值论。

说读书没有用的人,往往是不爱读书的人,根本就没有享受到读书的红利。

那些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是很少在读书有用没有用上发言。

关于学历,如果你认为没有用,那是被小概率事件影响了。

一个博士去送外卖,大家就抓住热点,频繁解读。似乎全社会的博士,都送外卖。要知道,在送外卖的群体里,读书少的人,占比很高,读书多的人很少,也多半是临时过渡一下。

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和拥有初中文凭的人,生活的层次是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接触到了群体也大不一样。

如果一个家庭的认知很低,每天和种地的,挑土的打交道,格局也就那么大。他们引导孩子,顶多是远离挑土,去打工吧。

俗话说:“父母的格局,孩子的结局。”父母都无法认识社会的本质,读书有什么用,那么孩子要学业有成,就可能性不大。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任何一个孩子走到高层,都离不开书。没有高文凭的孩子,也成大器了,那只能说明他到社会上,读了很多书。



04

阻碍一个人登高的,往往不是鞋子不好,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们,如果想要孩子不沦为底层人,就得家庭本身在高层。

高层,不一定是家庭非常富有,地位非常高,而是家庭的格局很大,父母对未来的安排高瞻远瞩,对孩子承担责任。

千万别等孩子成年了,定型了,才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要在他可以改变的年纪,积极改变。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毛主席与杨振宁聊一个半小时,毛主席很亲切,杨振宁笑得也很自然

毛主席与杨振宁聊一个半小时,毛主席很亲切,杨振宁笑得也很自然

大江
2025-03-14 10:16:13
2025-03-19 18:16:49
布衣粗食68 incentive-icons
布衣粗食68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11706文章数 482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这里的县中不塌陷,“县县都有清北生”

头条要闻

特朗普称中俄关系友好是"暂时"的:不要让俄中走到一起

头条要闻

特朗普称中俄关系友好是"暂时"的:不要让俄中走到一起

体育要闻

我,16岁超市打工,32岁首次入选英格兰队

娱乐要闻

韩娱真没人管了?5年8位女星自杀,生前遭遇绝望

财经要闻

许家印前妻申请修订资产冻结令遭驳回

科技要闻

黄仁勋连击:GB300、900倍构架+压轴机器人

汽车要闻

海洋网全新纯电SUV 比亚迪海狮05 EV将上市

态度原创

手机
健康
家居
数码
艺术

手机要闻

消息称华为 Pura 80 Pro 系列工程机搭 6.78 英寸 1.5K LTPO 直屏

探访:北京人都知道的三甲中医妇科

家居要闻

草原新居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数码要闻

星闪加持大师手感 雷柏MT760NL多模无线办公鼠标评测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