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红利,吃了二十多年,如今也已成为了夕阳产业。
与此同时,中国的拆迁活动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从2015年到2018年,每年的棚改拆迁数量都在600万套以上。
但从2019年开始,这一数字明显下滑,到了2021年,全国棚改拆迁套数已经下降到了165万套,2022年更是到了120万套。
去年,住建部透露,全国总共有六亿栋楼,这一消息的公布,让业内不少人表示,存量房完全够住,拆迁或要全面叫停了。
这消息一出,可把不少人吓了一跳。
要知道过去20年,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可是靠房地产撑起了一片天。
如今风向变了,经济发展要摆脱对地产的依赖,开发商也没那么多钱,投到房地产项目上。
可见,继续大规模拆迁已经不太可能了。
但不可否认一点,依旧有不少老房子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老化严重、地基下沉甚至安全隐患较大等等,
如果全面停止拆迁,这些老房子该何去何从?
其实,从住建部最近公布的消息来看,虽然房屋建设要慢下来,但并不代表从此全面结束拆迁。
2025年的基建目标基本定了下来,主要就是干三件大事,专门针对那些20年以上房龄的老房子,以后将统一这样处理。
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究竟是哪三件大事,老旧社区又将如何改造?
.01
基建目标三件大事
①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
什么是保障性住房?
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国家出钱建房,给那些需要房子人住。
如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的水平,但依旧有两亿人因买不起房而租房生活,建设保障房就可以让他们解决住房难题。
其实,这个做法有点像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国家包办房子分给底层老百姓住。
按照房地产市场改革的思路,未来我国的房产市场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商品房,有钱你就可以买,完全由市场定价;
还有一种就是保障性住房,国家控制价格,不让市场乱定价;
这种房子可以保障老百姓的最基本住房需求,但对于需求者也会进行资格审核。
预示着以后不管是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小城,国家都会拿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建造保障房。
虽然也是搞开发,但是与过去的大拆大建截然不同,保障房的建设只是针对性的建设。
②搞“平急两用”的基建。
所谓的平急两用,说的简单点就是,“平”时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迅速转换为应急设施,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所以很显然,“平急两用”的公共设施重点在应急保障能力上。
比如疫情期间,一些大型的体育馆场地就充分发挥了应急方舱医院的作用,紧急情况过去了,他们可以继续发挥商业价值,不影响平时的功能。
而从上面的表态来看,接下来,我们要建设的就是这一类设施。
③持续城中村改造
去年,住建部已经明确城中村改造扩围,由原来的35城扩大到200城。
并且明确计划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紧接着,不同地方已经开始针对各自城中村面临的问题逐一解决。但显然,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一步到位不现实,那么很多地区就开始了化整为零,进行部分改造拆迁,想办法让这里的居民住得更舒服一些。
.02
楼龄超20年的房子怎么办?
从政策层面来看,已经明确楼龄超20年的房子将采取以下房子解决:
①经鉴定,达到了危房标准不适合居住的房子优先拆迁
如果老房子的主体结构已经损坏,继续居住,可能对财产及生命安全带来隐患,那么这种房子就会优先列入到拆迁,以改善居住安全。
②影响了城市规划、保障房建设的老楼
如果老小区所处位置影响了城市的规划,或者地方规划决定在此区域建造保障房,那么,这些老房子也会统一列入拆迁。
③住的结构完好的老房子加入旧改
如果老房子只是外观看上去破败不堪,但主体结构并没有损坏,可以通过修缮改造来提升居住品质,那么,这些老小区就会列入到旧改计划。
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动作,可以让原来杂乱的社区环境变得焕然一新,老房子也将重新加装电梯,增加老业主们的出行便利。
另外,还将在社区修建建老年、社区医院等保障设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要。
此外,老小区的旧改工作还将关注到社区的绿化问题,将腾退更多的违建用于建设公共空间,提高老房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