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万科的消息备受关注。1月27日,管理层更迭,深圳地铁实现“全控”。紧接着,万科宣布深铁集团拟向公司提供28亿元借款。
NO. 1|壹
万科的话题像一把尖刀,直接让某些人跳脚:如今帮万科,当初却对碧桂园不闻不问,这是何道理?
甚至还有人抱怨“双标救市”,仿佛自己当初主动躺平,没被拉一把,就是天大的委屈。
真是好笑,借用地产大佬们平时PUA小员工那套:想被救?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价值!
看看泽连斯基的看门狗觉悟,美国暂停援助90天,泽圣赶紧表忠心:先掏家底,5000亿稀土矿双手奉上,既解了美国贸易战的忧愁,又让对方觉得投资没白费;再硬着头皮反攻,哪怕血流成河,也要证明自己“还堪一战”,还有价值。
这事儿明摆着,泽圣的“聪明”,那些地产大佬们难道不懂?当初可是信誓旦旦、义正词严、高高在上、浩然正气的要下属“证明自己的价值”。
现在轮到自己了,又开始一边躺平,一边哭惨?到底谁在双标?
别总想着天上掉馅饼,没点真本事,谁会白白救你?
NO. 2|贰
救不救,其实就两个问题:公司有没有价值?实控人愿不愿出力?
先说第一个问题,凤厂几千亿的规模,暴雷后,闹得动静不小。可问题是,过去的风光不代表未来的价值。看看凤厂的数据:2023年交付60万套住宅,2024年却只剩38万套。这数据明摆着:是证明价值,还是在暴露风险?别再自欺欺人了!
没有代价大到不能承受,也没有背叛小到可以原谅。负面影响可以当谈判筹码,但绝不能当成业绩炫耀。
没有实控人的努力躺平,没有实控人的一毛不拔,保交付的压力哪有这么大?
如果讲商业伦理,企业把“伤口”当作“勋章”,将“灭火”当作“功绩”,完全背离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如果讲市场逻辑,把负面事件当作业绩,玩 “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不知道是糊弄鬼还是糊弄人。
至少,万科没有搞出烂尾楼,更没有拿保交付给自己脸上贴金。
NO. 3|叁
救万科,其实有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万科的项目大多还能正常卖。
直白点说,万科的品牌客户还愿意买单。降价、促销、调规、让利,房子照样能出手。
25年1月,万科销售额110亿,各大城市项目销售一路绿灯,这就是铁证。
再看凤厂,25年1月销售额才22.6亿,不由自主多问一句:这里面有多少是工抵房?
碧桂园的项目多在三四线城市,自身造血能力早就枯竭,这种公司,救得过来吗?谁敢去救?谁愿意花代价去救?
再看看碧桂园的境外债重组条款,那叫一个惨,就知道这坑有多深。要么是债务打1折拿现金,要么是和碧桂园深度捆绑,大家一起无脑梭哈。
谁敢拿自己的未来去赌碧桂园脱困?
NO. 4|肆
再聊聊第二个问题——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2024年的万科,资产甩卖换来的现金可是实打实的3-400亿。你可以说是“家底厚”,也可以说是“崽卖爷田”,但至少人家态度摆在这儿。
反观碧桂园厂,那才叫一个“佛系”。甩卖资产?卖了多少?成交了多少?别拿那种表演式甩卖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真要卖,物业股权考不考虑?碧桂园创投所持的其他股权,哪一项不是肥肉?
可碧桂园就是藏着掖着,舍不得动。难道这些资产是“心头好”,不舍得割肉?还是觉得靠别人输血比自救更省事?
这态度,简直像是在跟市场打太极——你救我,我就活;你不救,我就躺平。这种“等靠要”的做派,还美其名曰“战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要救碧桂园,谁敢!?谁愿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