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120亿票房的成绩登顶中国影史,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部分家长的激烈争议。有家长认为影片“三观不正”,哪吒的叛逆形象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会误导儿童;也有观众力挺电影,称其是对教育焦虑与偏见的深刻反思。这场争论,何尝不是现实版的“魔童困境”?
家长举报的核心矛盾,指向哪吒“魔童”身份的设定。电影中,哪吒以“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回应外界标签,行为乖张却坚持自我。有家长认为这种“摆烂式宣言”会助长儿童的叛逆心理。然而,导演饺子通过角色设计传递的恰恰是“打破偏见”的价值观——哪吒的“恶”源于被强加的宿命论,而他的成长实则是挣脱标签、寻找本真的过程。正如殷夫人那句“你只是还没学会控制力量”,影片从未否定天性,而是强调引导与信任的力量。
影片中,哪吒父母以命相护的桥段让70%观众泪崩,映射了中国家庭“以命换命”的付出传统。李靖夫妇的“托举式教育”并非包办,而是与孩子共赴战场。反观现实,许多家长陷入“为你好”的控制欲,与片中道貌岸然的仙界大佬无异。导演饺子借哪吒母子戏致敬自己的母亲,那句“哪怕全世界说我儿子不行,我也信他能成”,恰是对“鸡娃焦虑”的温柔解药。若因角色叛逆而否定影片内核,或许正是“标签化思维”的体现。
争议声中,电影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石家庄福利院的170名儿童观影后写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弱势群体从哪吒身上汲取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海外观众亦被中国神话的魅力征服,美国影院几乎场场满座,外国网友盛赞“东方暴力美学”与情感张力。票房神话的背后,是观众对“打破固化思维”的集体渴望。
举报风波折射出代际教育观念的冲突。老一辈更倾向“乖顺服从”,而年轻一代追求“自我觉醒”。哪吒的“魔性”恰是未被驯服的生命力,敖丙的“完美”反而暗藏压抑。若因恐惧“叛逆”而否定艺术多元性,无异于用“保护”之名扼杀成长的可能。导演饺子直言:“哪吒的叛逆,是对‘血统论’的终极反抗。” 当我们在争议中探讨“三观”,或许更应思考:怎样的教育能让孩子在偏见中活成自己的救世主?
《哪吒之魔童闹海》从未试图讨好所有人。它的“争议性”恰恰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撕开完美童话的假面,直面成长的阵痛与真实。若因害怕“魔性”而拒绝讨论,才是对儿童心灵最大的不负责。正如影片彩蛋所暗示的:“真正的坑,是我们能否在偏见遍地的世界里,活成自己的救世主。” 或许,包容不同的声音,才是对“逆天改命”最好的注解。
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