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的世界里,商朝的覆灭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宿命。
故事的开端,源于纣王的一念之差。
一日,纣王率众臣来到女娲宫进香。
女娲,作为天地间至高无上的神祇,其神象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历史上的商纣王一直以“荒淫无度”著称,当他看到女娲后,一下子被那绝世容颜所迷惑。
于是,纣王在墙上写了一首轻薄的诗,诗曰: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碧云缥缈人难到,深阁沉沉夜未央。暑退九霄净,兰生满地香。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当年幸御妆。取回长乐侍君王。”
那短短数语,不仅亵渎了女娲的圣洁,更触犯了天道的尊严。
为什么要“封神”?
她本是天地间至善至美的存在,却被纣王如此轻薄对待,那不仅是对她个人的侮辱,更是对整个天道秩序的挑衅。
于是女娲决定降下天罚:
派遣轩辕坟三妖——千年狐狸、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化作妲己、胡喜媚和碧霄,迷惑纣王,祸乱朝纲。
于是便有了周灭商,纣王败国的故事了,也就有了“封神榜”。
由此看来,封神榜的封神,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需求:
1、天庭需求
在《封神演义》的神话背景中,天庭是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神灵的更替,天庭的秩序逐渐出现了空缺。
封神榜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些空缺,完善天庭的管理体系。
2、三教共签
阐教、截教和人道三教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尤其是阐教与截教之间斗争最为激烈。
最后三教共签了封神榜,编成365位正神,被分配到雷、火、瘟、斗等八部,负责纠察人间善恶,检举三界功行。
3、商周战争
封神的过程与商周易代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商纣王无道,荒淫残暴,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而周文王、武王顺应天命,起兵伐纣,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在这个过程中,“封神”成为了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
封神榜上的神灵大多是商周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因战功显赫,或因忠义之举,被封为神灵,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荣誉。
阐教与截教的斗争
在神话世界中,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均是鸿钧老祖的徒弟,后来两人分别创立了阐教与截教。
二者本应同源共流,却不幸走上了对立的道路。
元始天尊的阐教,秉持精英教育,注重门徒的根性与修为;而通天教主则倡导“有教无类”,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草木精灵,只要心存向道,皆可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