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武汉大学信息科学学部遥感工程学院gnss中心赵某组的博士后因科研压力较大,从教学实验大楼15层的卫生间跳楼自杀身亡。
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数据居高不下,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中国有50%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在校学生。
在自杀事件发生后,大家才发现,这已经是武汉大学近来的第二起自杀事件,
而第一起则是电信学院的一名大四本科生,出事后,15楼以上的天台就已经被校方封禁,唯一有出口的,只有博士后坠亡的卫生间窗户。
博士后的堂弟则在5天后回应,表示家里人已经处理完哥哥的后事,并且认为哥哥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很优秀的人,一直都是他的榜样。
但是对于哥哥来说,30多年的人生已经在渐渐变成他的枷锁,
他表示最近几年哥哥的心理状态不太理想,猜测是因为哥哥求全责备的性格导致的。
他还在哥哥的笔记本中发现几句简短的话,交代了哥哥为什么想离开的选择,最后他也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尊重逝去的人。
简单的回应,却展现了极大的痛苦,当我们无法与内心的痛苦、不甘、迷茫和解时,痛苦与挫折就会如影随形,逐渐吞噬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唯一能遏制痛苦的就是自我和解,
在心理学上,自我和解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理性看待问题,接纳真正的自我,都是人生中的必修课。
一、学术压力下导致的自我迷失
在学术领域,博士后阶段本就是充满挑战的旅程,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博士后的力量,许多高校乃至社会都对博士后推出了日益严格的考核标准,
比如说:要求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准的论文、主持或参与重要课题研究,出站后还需达到留校任教等条件。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情绪的崩溃非常容易将博士后拉入自我迷失的漩涡。
从心理学的自我效能理论来讲,当个体不断经历失败,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即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下降。
这位博士后或许曾经怀揣着对学术的满腔热忱,渴望在学术领域一展宏图,却因为情绪处理不得当,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无法与自己和解。
怎样才算幸福?怎样才不会自我迷失?
人类作为有需求的一个物种,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付出努力,
不管是食物、财富还是感情,每个阶段所获得的东西和幸福感是同等增长的。
而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发现,获得越多,人并不会越幸福,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感受到的幸福感是逐渐趋于平缓的,
可能以前吃到好吃的食物就很幸福,但现在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感到幸福,在心理学中这也被称之为“边际递减效应”。
因此,学会接纳自己不同阶段的需求和欲望,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不要内耗在过去的失误与困境之中,才能更好的走出自我迷失的旋涡。
二、社会期待与自我认知的冲突
博士后作为高学历人才,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身的诸多期待,社会期望他们在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家人期待他们功成名就,光耀门楣;而他们自己,也往往对未来有着极高的期许。
就拿李广的故事来说,李广少年得志,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屡立战功,
汉文帝曾感慨他生不逢时,若在刘邦时期,封万户侯不在话下,
这句评价在李广心中种下了“拜将封侯”的种子,此后他一心追求功名,然而命运弄人,四十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未能如愿。
在与天运抗争的路上,李广从未被敌人打败,但终究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最后自刎于大将军卫青的幕府。
他无法接受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现实,无法与自己和解,最终以悲剧收场。
无论是博士后还是普通人,都会存在这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的不统一,比较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主旋律”。
读书的时候比成绩,工作的时候比业绩,感情上要比幸福度……
个人的想法总是不会完全迎合社会期待,冲突之下的情绪很容易让人加深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武汉大学的博士后跳楼,映射的不仅是某一个群体的困境,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人生的道路上,与自己和解是多么重要。
和解并非是对困难的妥协,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才能真正拥抱生活,拥抱自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