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当北京丽泽SOHO以56亿元价格悄然易主时,这座曾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未来派”建筑,似乎也成了潘石屹商业生涯的最后一块倒计时牌。从甘肃天水农村的赤贫少年,到中国商业地产黄金时代的标志人物,再到如今“清仓中国、转战海外”的争议焦点,潘石屹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却也踩出了一连串问号。
“地产思想家”的崛起密码
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SOHO中国,凭借“商住两用”的超前理念,在北京CBD掀起一场空间革命。望京SOHO的扎哈曲线、银河SOHO的流动空间,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成为资本盛宴的载体。2012年巅峰时期,SOHO中国年营收超161亿元,潘石屹以“地产哲学家”身份频繁现身达沃斯论坛,畅谈“建筑改变城市”。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十年后自己会因“卖卖卖”登上热搜。
资产大撤退:一场持续十年的清仓行动
转折始于2014年。当万科、恒大仍在疯狂拿地时,潘石屹突然调转船头,开启“卖楼模式”。上海外滩地王52亿转手、北京光华路SOHO七折抛售……十年间,SOHO中国累计套现超800亿元,国内资产仅剩空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潘石屹家族在美国的隐秘布局:斥资26亿美元收购纽约写字楼、向哈佛耶鲁捐赠1.5亿美元、设立家族办公室投资硅谷AI企业。当被问及动机时,他轻描淡写:“做生意要顺势而为。”
舆论风暴中的“撤退逻辑”
这场撤退远非风平浪静。2021年黑石集团收购SOHO中国告吹,暴露监管层对资本外流的警惕;向美国高校的“慈善捐赠”,被网民嘲讽为“精英阶层的逃生舱票”。尽管潘石屹多次公开表态“永远看好中国经济”,但其子入读哈佛后申请美国绿卡的传闻,仍将家族推向舆论火山口。有分析师指出,潘石屹的撤退恰与中国商业地产拐点重合——电商冲击、空置率攀升、REITs政策滞后,曾经的金矿已成泥潭。
终章将至:SOHO中国还剩什么?
如今的SOHO中国年报已不忍卒读: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89%,租金收入不足巅峰期1/5。曾经的地标建筑陆续贴上“待售”标签,总部办公室从国贸三期搬至五环外产业园。潘石屹本人则更多以“木作爱好者”“摄影达人”身份活跃于社交媒体,绝口不提地产风云。有前员工透露,公司内部会议主题早已从“扩张”变为“如何体面收场”。
当潘石屹在微博晒出最新木雕作品时,评论区有人留言:“雕得再精美,也刻不回SOHO的黄金时代。”这位曾用钢筋水泥书写城市神话的企业家,最终在资本全球化的迷局中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法则。他的撤退或许无关对错,只是时代潮流转向时,一个精明商人的条件反射。而SOHO中国的故事,终究成了中国商业地产狂飙年代最意味深长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