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是重点民生工程
2月14日
2025年广东省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动员部署和现场观摩活动在中山举行
会上省住房建设厅公布
2024年全省老旧小区改造进展
并部署2025年相关改造任务
广东“十四五”期间
计划开工改造8007个小区
截至2024年底
全省累计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9861个
按小区数计算
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改造任务
会上明确了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计划。今年,全省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289个,预计惠及居民约20.33万户。其中,广州、茂名、梅州、中山、揭阳的计划改造小区数位列全省前五,分别为156个、137个、136个、110个、109个。
目前
全省已下达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
中央财政资金15.8亿元
预下达省级补助资金1.3亿元
共计17.1亿元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资金需求较大,会上提出,各地要积极申报相关政策性资金补助。同时,要积极动员企业、社会力量和居民出资参与改造,加快构建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模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现场,广州、中山两市分享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经验。中山探索出“六+二”全过程监管模式,其中当地强调设计方案先行,搭建设计单位资源库,从源头明确改造方向和思路;同时,做好“穿透式质量安全监管”,并要求所有改造项目开工前必须确定好长效管理方式。
广州分享了推动居民出资改造经验。今年初,全省首例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项目——花都区集群街2号交房交证。据介绍,目前广州明确居民可通过“直接出资+让渡小区公共收益+提取公积金”等方式出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具体类型可分为“拆除重建、楼栋本体和后续管养”三类,为此政府也已出台相应扶持奖补政策。
公共服务、历史建筑保护
长效维护等
这些广东老旧小区改造中
面临的难题如何破解?
在2025年广东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动员部署和现场观摩活动中,各地市参会嘉宾实地走访中山多个改造项目,学习相关经验。近年来,中山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探索出“六+二”全过程监管模式,根据计划今年中山将改造110个老旧小区。
居民身边
有了高品质公共空间
中山东区街道竹苑社区松苑(横)街小区有300余户居民,其中超半数居民家有55岁以上中老年人,是典型的老龄小区。
对此,当地注重“一老一小”的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利用低效使用的宅间绿地打造中心广场、儿童乐园、老年人休闲区、乒乓球场等一批高品质空间,同时注意修缮、保留原有的亭台、廊架等,留住小区记忆。
松苑(横)街小区内图书馆。
老旧小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嵌入细节的便民服务,更能改在居民的心头。记者发现,如今该小区有了更多便民服务,原有的公共空间有了阅览室、楼栋长工作室、裁缝店、共享工具房等。“以前不少人想缝补衣服找不到地方,小区建了这个裁缝店后,我刚好会缝衣服,退休了就过来做志愿者。”陈阿姨说,小区居民衣服有破损的,带上拉链、纽扣、布料过来,志愿服务队免费帮缝补,“平时大家也在这边聊天,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松苑(横)街小区内的裁缝店。
为方便居民用餐,小区还利用闲置物业打造香山长者饭堂。“居民们都可以来吃,一荤一素的套餐普通居民14元/餐,东区户籍60岁以上长者是优惠价6元/餐,深受小区居民喜欢。”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楼道乱、外立面脏也是老旧小区的通病。该小区在改造中重点整治公共楼道,清扫楼道、更换破旧窗户、翻新漏洞大门、加装扶手等,让入户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小区使用更低成本的特配清洁剂清洗建筑外墙,清洗后外墙干净整洁、平整,达到无尘、无污、无锈迹的效果,明显提升居住环境。
“绣花”功夫
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机
中山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同时也面临老旧历史建筑多的改造难题。在中山石岐街道,这一困难更加突出,这里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在全省也排前面。
走进街道的从善坊社区,街巷整洁、风貌美观,青砖墙展现着厚重的历史感。如今,这里正探索如何将历史建筑保护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
从善坊改造过程中修缮青砖墙。
“我们用的是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加固、修缮建筑,坚持修旧如旧。”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介绍,例如建筑外墙的青砖采用无接触式干冰剥离技术进行清洗,加敷2次排盐纸浆,恢复原有风貌。
从善坊内,焕新的历史建筑也正获得“新生”。从善坊22号历史建筑本是一座已成危房的侨房,改造过程中当地保护性修缮部分院墙,加固建筑主体,解除倒塌风险。同时,修缮外墙原有青砖,修复窗装饰框、造型柱等,通过“修旧如旧”的工艺和材料,让老建筑恢复韵味。
这样“修旧如旧”的微改造在从善坊片区持续展开。在此基础上,更多商业业态引入片区,如从善坊的旧建筑中已入驻了一家名为“南成行”的东南亚菜馆,吸引了不少市民,看建筑、品美食成了打卡项目,老建筑也有了人气。
从善坊引入的餐饮业态。
另外,针对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短板,社区也进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三线”下地敷设,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增加停车位等,有效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小区引入
规范化物业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一次性工程,更强调长效管理。在中山,明确了“无管理,不开工”的原则,要求所有改造项目开工前必须确定好长效管理的方式。
洪家基小区是一片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涉及81栋建筑、1026户,此前一直为开放小区,缺乏物业管理。
在改造过程中,项目首次采用“EPC+O”新型承包模式,涵盖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管理,完工后引入专业运营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当地还因地制宜选择运营单位,由于周边有多个碧桂园物业小区,由此项目引入碧桂园物业,有助于摊薄物业管理成本,让居民更易接受。
洪家基小区内的公共空间。
在此基础上,小区还明确基础类30个项目、完善提升类7项改造内容,包括楼道修缮、外立面修缮、无障碍及适老化设施改造、雨污分流等。同时,小区还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在出入口处增设智能道闸,在楼道口安装可视对讲系统,对小区安防监控全面布局,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目前,中山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还通过引入商业物业、升级原有物业、居民自治、街道国企参与、社区兜底等多种形式,挖掘老旧小区内容的闲置空间资源,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出资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层面的统筹综合治理,努力破解老旧小区管理运营薄弱、改造效果难以持久的问题。
改造后洪家基小区内道路整洁。
News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编辑 | 卓映紫
校对 | 刘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