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哪类知识最受欢迎?答案非心灵鸡汤与成功学莫属。
左手心灵鸡汤,这是失意人的安慰剂;右手成功学,这是踌躇满志者的兴奋剂。
“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心灵鸡汤的兴起,是经济下行时代的必然;超越信仰缺失,人生无所求,唯有功与名,成功学泛滥,也不足为奇。
然而,佛教八苦之一是“求不得”。越执着,往往越一无所得。
心灵鸡汤因为是心理按摩,必然无效,只会让人滑向更大的虚无。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成功学则恰好相反——失败都是相似的,成功却各有各的不同。
因为成功的原因,往往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外显的、内隐的、确定的、不确定的、天时地利人和,究竟是哪一个导致了成功,其实说不清。
因此,德国心理学教授德尔纳在《失败的逻辑》一书中认为,人生与社会其实是个复杂系统,所有的成功学,对成功煞有介事的单一线性、简单因果分析,都会陷入“归因谬误”的陷阱。
而失败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但必须全面避免,才能躲过这个陷阱。就像水桶漏水,不是这块漏水,就是那块漏水所致。
所以,日本学者畑村洋太郎在《失败学》一书中说到,不懂失败,你如何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首先是避免各种失败。
也正因此,学者刘瑜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商业观察者吴伯凡老师也说,与其醉心于成功学,还不如研究一下“失败学”。
那么,问题来了,失败学都教会了我们什么?
因为人性复杂,法律常常失败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失败,估计是法律规则的无效。
系安全带的法规执行良好,而限速规定却屡遭突破;竖立“此处禁倒垃圾”标语牌后,垃圾反而变得更多;机构的安全手册、合规条款和内部举报机制经常形同虚设;严刑峻法反而鼓励了更多犯罪……
真实世界,法律总是变得一厢情愿甚至事与愿违。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一书,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发现:人性,是一个幽深的树林,神秘而难以把握。很多法律之所以失败,就是对人性的复杂认识不够:
人天生不爱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知法。知法才能守法,而很多法律的设定,无法让人读懂,比如很多商业条规,佶屈聱牙;很多保险条款,充斥术语;
人性对确定性的偏好远大于严厉性。有过必罚,刑罚才能威慑犯罪,但很多法律最大问题是有法不依,得不到严格执行,如交通法、赔偿法;
人是天生的道德动物、公平动物。人越是觉得司法系统公平公正,就越觉得法律是正当的,也就越愿意遵守。但很多法律,小罪大罚,比如偷窃;大罪不罚,比如商业欺骗。
所以说,不理解人性,失败在所难免。
因为规则缺陷,决策常常失败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失败,可能非无效的会议莫属。
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大事不开会,小事开大会;会前不通知,会中无反应,会后难执行.....更为糟糕的是,开会多是在集体决策,但大多数集体,经常会一致通过明显错误的决策。三个诸葛亮甚至还不如一个臭皮匠。
贾尼斯在《小集团思维》一书中认为,集体决策会陷入小集团思维(group thinking)或者说集体迷思中。即人数不多、成员相互熟悉、参与共同决策时出现的思维误区。
贾尼斯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五个惨败的决策案例和两个成功的决策过程时发现,集体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小组实力、道德的高估;对外界相反信息的忽视;对对方的负面刻板印象;对团队一致意见的维护、抑制不同声音的出现,等等。从而造成不全面、系统的评估分析,导致决策失败。
预防小集团思维,关键在于设定好的讨论机制,如:让团队每一个成员扮演批评性的角色,不以领导人的先入之见予以暗示和诱导,对同一决策过程设立若干讨论小组,等等。
所以说,没有规则设计,失败在所难免。
因为政客也是人,政府常常失败
在日常社会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失败,大概率是政府政策的无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上下其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朝令夕改、朝三暮四;
假公济私、公报私仇;反应迟缓、遇事推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政策本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真实世界反倒成了里根所谓的“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兰迪·西蒙斯在《政府为什么会失败》(独家)中认为,政府决策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客也是人,不是天使,必然具备所有普通人的缺点。
是人,就有私欲,就会将自己的利益带入政府公共决策之中,比如贪腐、寻租、损人利己。
是人,认识就有缺陷,即使怀揣报国之心为民之心,也可能好心办坏事,因为种种原因帮倒忙。比如消费者保护、公立学校、污染治理。
是人,形成的组织,就存在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官僚化等问题。于是,在信息不完备、权力不受限、组织不协调等原因下,最低工资法、强制性再分配、稳定宏观经济等政策往往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意识不到人的有限性,失败在所难免。
因为制度有问题,国家常常失败
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地球上,我们看到最多的,可能是国家的失败。
韩国与朝鲜之间的贫富差距可用天壤之别形容;前西德与前东德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今天依然如此;
欧洲人的平均资源消费比非洲人高出32倍以上,甚至意大利的6000万人口,其消费额已经是10亿非洲人总消费的两倍……
成功总是那几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大部分国家则陷入失败的陷阱。
阿西莫格鲁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通过整理比较罗马帝国、英格兰、美国和苏联、拉美、非洲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表明,政治经济制度对国家的成功至关重要。
他认为,包容性经济制度保护社会大部分人的财产权,不允许不合理转让财产,允许所有民众参与经济活动,以获取利润。在这种制度的条件下,工人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自然成功。
而榨取式经济制度,除精英阶级外,大部分人的财产得不到保护,人们不能从经济活动中获益。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工人自然没有动力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自然会失败。
所以说,意识不到好制度的重要性,失败在所难免。
因为创新不确定,创业常常失败
在日常商业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可能非创业的失败莫属。
楼下的餐饮、商铺、小店,隔三差五就换一波新招牌;无数伟大的科技公司,转瞬就会变得不值一提,乃至灰飞烟灭:IBM、索尼、诺基亚、松下电器……
就连微软、苹果、谷歌这样的当红科技巨头,比尔·盖茨也感叹道“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
公司要想长期保持优势,创新不可避免。但事实常是,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大部分公司都会死在创新的这条路上。
《创新的七宗罪》一书中认为,之所以创新常常失败,就在于大部分公司常会陷入创新的七宗罪中——
比如,安于现状。诺基亚直到破产,还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无需创新变革;至今很多传统车企,对电动车依然嗤之以鼻;
比如,缺乏明确的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很多公司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小点子;
还比如,畏惧赋权。创新一定来自新赛道,充满不确定,因此需给创新团队权力、耐心、时间和资本,但大部分公司天生害怕权力分散,不愿意尝试犯错。
所以说,意识不到创新的必要性、复杂性以及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失败在所难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