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一个在伦敦大学留学的同学,无意中发现她资助了三年的“贫困生”,也要去伦敦大学留学了,这件事令她很难过:一则是因为刻意“隐瞒”,二则疑惑她留学的钱哪里来。
去英国读研基本上没有奖学金,公派留学的可能性也不大。虽然英国硕士是一年,但怎么着都需要40万元左右。按照她的家庭条件,确实留学资金来源可疑。但资助者和被资助者的关系,保持不错的是少数,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渐行渐远各走各的路吧。
这究竟是咋回事?
从网友上传的图片可以得知。
网友是从对方高三的时候开始资助的,对方的学习成绩是他们村里数一数二的,但在高三那年,她有了一个弟弟,于是家里已经不再支持他继续读书。
在对方考了一个很不错的大学以后,网友就开始资助对方,并且在资助之后也有断断续续的联系。
网友还以为对方已经和对方成为了朋友,没想到居然去英国留学这么大的事,也没有告知网友。
针对此事,众多网友迅速围观,议论纷纷。
有网友发帖,自己曾经也资助过一名女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虽然不多,但每个月也有500元,每年10个月,4年2万块。根据前期调查,她家确实有困难,但又没有申请到助学金,也没有得到奖学金。但从大四开始,从她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到她到处旅游,甚至一毕业就出国了。
有网友回复,之前我老婆资助了一个没父没母的孩子上大学,结果后面才知道人家接受了好多人资助,根本不缺钱。而且大学还经常旅游拍照打卡啥的。
有网友感慨,能被你看见的,都不会是最需要得到帮助的,弱者无声,你都听到声音了,他能多弱?真正的弱者甚至伸手求助都不懂得如何去做。连个申请表都不知道去哪里领。
有网友指出,大学的时候我跟班长一个宿舍当审核贫困生助学金的时候,就算明知道一个学生吃喝用都比我们好,在名额够的情况下也只能给他,因为他真的拿出盖章的贫困证明,打电话跟他们村委核实也对得上。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古训在此时显得尤为贴切。它提醒我们,行善的本质在于给予而非索取回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接受人与人之间的渐行渐远。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是对自我命运的重新书写。
对此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