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桥段:行走江湖的大侠们在客栈里吃完饭后大手一挥,留下不知道多少的银两扬长而去,而店小二也很少会数银两的多少,可能最多就是用牙咬一咬。那么以前的店小二,是怎么区分银两的金额呢?又是如何确定银两是否足够呢?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真金白银都是很珍贵的,黄金就不必说了,那是只有皇家和非常有地位的大臣家或者富贵的商贾才会有,寻常平民百姓可能一生都不会用到。白银虽然早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成为通用货币之一,但可以说是除黄金外最贵重的,普通老百姓当然是很少用到的,能随意拿出银两的人必定是身份地位很高的豪强。平常百姓多用铜钱交易,而且在客栈里吃喝一般是消费不到银两这么高的货币单位,可能一顿饭钱最多几十文钱,而一两银子就可以兑换一千文钱,就算是散碎银子也绰绰有余了。
其实在古代的真实生活中,老百姓们一般的消费用的都是铜钱,并串成串挂在身上,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中用的硬币一样,虽然方便但是太重,所以出趟远门还是会带几两银子的。而用到银子的时候,店小二也不是像电视剧中表现在的那么草率,用嘴咬一下就能判定银两的真伪,而是要用来一种很准确的称量工具“戥子”来称量那些成块的银两,而能用银子的地方,当然也是比较像样的酒楼、茶馆等。那些随意给出的碎银子其实是将大块的银元宝直接用利器剪开,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进行交易,碎银子只是为了交易的时候方便而用的。而且这些碎银子就像我们用现在的一百元现金买六七十元钱的东西,只能是多给不会少给了,图个携带方便,不用找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