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复工后,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热度还是一直很高。我之前试着用DeepSeek辅导孩子写作业,步骤都能列出来,确实是好用,估计不少姐妹们也和我一样体验过了。
DeepSeek爆火后,这个AI工具的创始人梁文锋也跟着彻底火出了圈。
梁文锋是个行事相当低调的80后大佬,出生于广东湛江,父母都是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他17岁就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就开始了创业之路。2023年,他创办了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研发出了DeepSeek。
梁文锋 图源网络
低调的梁文锋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网上能找到的他的公开发言极少。最近少有的一次不露面采访是在2023年7月,梁文锋和一家知名投资领域媒体暗涌wawes聊了聊。
在那次访谈中,梁文锋真诚地讲出了他为DeepSeek团队招募人才定下的标准。这个标准和名校学历、名企履历、资深行业背景都没有关系,很让我感慨。他们的招人标准,跟咱们平常想的真的不太一样。
01
DeepSeek要的是不一样的人
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DeepSeek的研发团队特别小,只有不到140人,比字节、百度、腾讯等大厂千人以上的大模型团队人数少得多。
可就是这么个小团队,做出了世界顶尖的大模型,这一度引发了外界的种种猜测。
比如OpenAI前政策主管、Anthropic联合创始人Jack Clark认为:“DeepSeek雇佣了一批高深莫测的奇才”。
结果梁文锋在接受采访时说,哪有什么奇才,他们招人就看两条:热爱和好奇心。
一开始看到梁文锋这个回答,我还以为他只是给了个比较虚的答复,就和一些年轻人找对象说自己没要求,结果真去相亲,收入、学历、长相、家境每样都得卡一样。
查了更多信息深入了解以后我震惊了,梁文锋他是在玩真的!
DeepSeek操作界面图源unsplash
DeepSeek的招聘体系的确不追求一般公司所期待的那种经验丰富、履历完美的候选人。他们的团队中很多人是应届生和刚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一些人不但不具备大模型经验,连专业都不对口。
DeepSeek团队中的一些成员现身说法,切实地证明了梁文锋的发言。比如有一名毕业于物理专业的DeepSeek员工,说自己是一次偶然机会自学了计算机。
还有一名DeepSeek运维工程师直白地说,加入公司前,他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小白”。
“热爱”是梁文锋是最看重的人才特质,经验、学历等其他因素在他眼中并没有那么重要。
姐妹们应该前段时间都听到过,有一位95后天才少女被雷军以千万年薪挖角。这个女生是DeepSeek团队的前核心成员,名叫罗福莉,她也是属于典型的热爱驱动型人格。
在学生时代,罗福莉曾经忠实于自己的兴趣,毅然决然冒着极大的风险从北师大的电子专业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一度排名倒数,靠着通宵达旦地恶补专业知识才把课业追上来。
AI天才少女 罗福莉
后来她保研到北大,毕业先进入阿里达摩院研究AI,之后来到DeepSeek研发团队成为技术骨干,一路上都是靠着对技术的热爱前行。
罗福莉曾这样描述她的研发工作:
计算机coding它真的是很确定的事情,它会告诉你我的bug出在哪,你帮我修复就好了,链路非常短,几秒就能收到这样一个反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事情。
罗福莉在访谈中谈及工作
一讲起她的工作,罗福莉的嘴角就开始不知不觉地上扬,coding是这位“天才少女”的一生所爱。梁文锋愿意用重金为DeepSeek团队招募的,都是像罗福莉这样找到自己天赋和热爱的一批人。
02
听话的乖孩子,在AI时代大概率被淘汰
招到了对工作有热爱的人才之后,梁文锋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也很特别。
梁文锋说,他会交给这些人重要的任务,但不干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他说:“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都是自带想法的,不需要push他。探索过程中,他遇到问题,自己就会拉人讨论。”
他说:“让每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
这种“散养”模式,听起来是不是很新鲜?
作为家长,其实我看到梁文锋的这种发掘和培养人才的方式,我一方面感觉很受启发,另一方面也有点想反思自己。
因为我发现,我好像从来都不放心“散养”孩子,我总是或多或少地push他们,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要求他们要听话乖巧,要好好学习……
看起来我好像很爱我的孩子,把我的孩子照顾得很好,可现在想想,这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孩子虽然小,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是个“小大人”。 如果孩子事事都顺应家长,肯定不是因为孩子的想法恰好和父母一致,只是因为孩子们惧怕家长,压抑了自己的不满没有表达而已。
咱们做家长对孩子如果和梁文峰对待他的员工一样,少干预和push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养育方式呢?
看看DeepSeek取得的成就,好像一定程度上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数据,中国青年报曾经调查过2000人,有一半以上的人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感,有“配角综合征”,并且觉得这样的原因是小时候被家长教育当“乖孩子”。想想看,这多让人揪心啊。
梁文锋管理员工的方式,其实给我们当家长的提了个醒。与其总是管控孩子,不如像他那样,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热爱,发挥自己的个性。
考虑到我们将马上(甚至已经)步入AI时代,人的“个性”只会越来越重要。盲目随大流的想法与行为太容易被AI取代了,我相信,未来的时代会奖励懂得“做自己”的小孩。无论是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考虑到未来的社会大趋势,咱们都应该试着更多地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03
如何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AI时代,人的创造力将成为最宝贵的东西。而从孩童时代就被培养和鼓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就是让孩子未来能够拥有创造力的法宝。
在对孩子适时“放手”,充分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想要陪伴和引导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我觉得我们家长不妨做一做下面这些事:
1.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资源
孩子就像是一棵小嫩芽,环境里得有足够的“养分”,才能支持ta成长。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知识文化环境,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知识文化资源丰富的设施去参观和游览。平常出去带孩子旅游也是个好方式,在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适时地给孩子科普路上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在家里,咱们也给孩子准备点好东西。买一些不同种类的书籍,像《十万个为什么》《小王子》《海底两万里》这些,孩子可以随时翻看。还可以下载一些纪录片,比如《蓝色星球》《航拍中国》,这些纪录片画面美、讲解生动,孩子看了之后,肯定会对世界充满好奇。
注意,这里并不是要求大家逼孩子读书,那就又变成控制型教育了。我们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到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知识,让孩子见识到宽广的世界。接触得多了,孩子才更容易发现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
2.支持孩子的小实验和小项目
是不是很多姐妹的孩子都喜欢拆拆装装,有时候甚至弄得家里一片狼藉?
别急着生气,其实这反而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好奇,有创造力和探索欲的一种体现。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这种热情,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者陪伴孩子完成一些他感兴趣的项目,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包包、规划一次家庭出行等等。
家长负责陪伴引导,孩子独立完成项目,这其实可以被归类为项目制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效果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很多国际学校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比如北京有一所老牌国际学校,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思路让孩子们从0开始完成原木餐厅项目、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孩子们从策划到落地全案包揽,锻炼了创意策划、动手操作、协调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家长可以多多借鉴,有条件也可以找类似的公开活动让孩子参与。
图源:北京某国际学校新闻
3.鼓励孩子多提问、多尝试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宝宝,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其实一个人如果停止提问,就代表ta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所以我们当家长的要守护好孩子眼中对世界的好奇心,少一点儿不耐烦,多倾听和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哪怕有时候咱们家长自己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资料、一起探索,或者让孩子继续去和他的老师、同学交流。无论如何,我们要对孩子千奇百怪的“为什么”保持积极的态度,让他们知道,探索未知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梁文峰曾在访谈中说:“很多人觉得大模型领域前50名顶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大家可能会觉得他的结论有点过于乐观,不过我觉得,如果咱们家长们能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让孩子发展自我,社会上形成追求硬核创新的整体氛围,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领跑全球的创新型国家,这一天不会太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