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地图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太行山的东麓,排列着一系列的古城:自北京开始,涿州、保定、正定、邢台、邯郸、安阳。
早在1949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中就提到:“那些可以上溯到早期历史阶段的商周两代的县城。无一例外地,它们全部沿着大平原西部边缘地带集中分布。“
太行山以东,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地势平坦而广阔。但为什么古城,尤其是做过古都的名城,基本集中在太行山脚下?
这个问题要综合秦朝以前的地理和历史来综合分析,尤其是黄河的历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华北平原是怎么来的?
在远古时期,太行山东面还是一片大海,山东半岛上的泰山等山脉还是海中小岛。 华北平原的形成主要归功于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的长期冲积作用,尤其是黄河,在太行山东面的造陆过程中作用最大。近年来地质勘探发现,华北平原的泥沙沉积物最厚的地方有5000多米,这说明远古时期的华北平原不仅是海,还是深海。
华北平原的主体区域大约是200万前成型。200万年,现在看起来很漫长,但对于47亿年时间的地球历史来说,也只是一瞬间而已,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更是短的可怜。
夏商时期,王朝的控制区域,还基本局限太行山的南麓,即今天的河南北部、山西东南部和河北南部。
中国古代疆域的第一次大爆发是西周的分封诸侯国,周王把王室子弟和功臣们分封出去,去开疆拓土。
在西周初年的诸侯国分布图上,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黄河两岸,诸侯国密密麻麻,而齐国和燕国之间,即今北京和山东之间,却是一片空白。在今天看来。这么肥沃的地方没有封国,似乎有点难以想象。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远古时期,黄河的下游是一条摆动河,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的广阔区域上摆来摆去,出海口也频繁变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黄河的下游还有很多分汊,不只是一个出海口,有多个出海口,其中,两个主要的出海口,一个位于今天的天津,一个位于今河北南部。
古人把当时的主要河流称为“四渎”,从南到北分别是:江、淮、济、河。流经河南东北部和山东的济水比较温顺,因此分封在济水流域的诸侯国比较多,比如齐国、鲁国、曹国、黎国,杞国等等。
而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复杂且经常改道泛滥,这一区域在西周初年还不适合人类聚居,尤其是建设城市,所以这一块没有封国。当时的封国非常多,有几百国之多,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如果这里适合建城的话,周王没有理由不多封几个国家在这里。
既然如此,周王就把诸侯国封到了地势较高的太行山脚下。在加上在西周以前,太行山东麓和南麓就有不少古老的小国和部落联盟,因此这一带自然是古城密布了。
仅从商代到东汉的1800多年里,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就曾经建立了一百余个诸侯国和王国。
九州之内,名为赤县;赤县之畿,起自冀州。古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历史有很强的惯性,古人的智慧也确实值得推崇。太行山东麓的这一连串古城,地位一直很高,至少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构成了一条重要的城市带和交通线。即使到了元朝拉直了大运河,经济中心东移,这条城市带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陆上交通线。从北京到西北、华中、西南和华南,这仍然是历代最重要的驿站。
到清朝末年,修建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北京到河南的北段,还是沿着这条城市带修建。今天的南水北调的中线,依然如此。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