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凌朗
编辑| 汪戈伐
图片来自企业官方
"苏宁破产了?"2025年2月7日,这个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消息源自于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的公告,苏宁电器集团等三家公司被申请重整。
这一消息来得颇具戏剧性——就在半个月前,苏宁易购刚刚公布了一个利好:2024年预计实现净利润5-7亿元,这是公司自2020年以来首次扭亏为盈。
然而,市场人士很快发现,这次重整并非针对苏宁易购本身。
ST易购随即发布公告称,申请重整的苏宁电器集团和苏宁控股集团仅持有上市公司1.4%和2.75%的股份,重整不会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
不过,上述两家公司的创始人正是苏宁掌门人张近东。从2021年被迫引入阿里系和江苏国资救场,到此次主动剥离三家亏损公司,苏宁正在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摆脱债务困境。
这次申请重整的三家公司——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和苏宁置业集团,都是由张近东所创立。
其中,苏宁电器集团曾是整个苏宁商业帝国的发源地;苏宁控股集团则作为投资平台参与过多个领域的扩张;苏宁置业集团主要负责商业地产开发运营。
从股权结构看,张近东分别持有这三家公司50%、51%和55%的股份。但在苏宁易购这家上市公司里,这三家公司合计持股还不到5%。
"这不是一次突发的危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瘦身'计划。"一位长期关注零售业的分析师向蔚然先声表示。
事实上,苏宁的"断臂"行动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2023年以来,苏宁陆续处置了PPTV、物流仓储等非核心资产,甚至将耗资42.5亿收购的天天快递以1000万元的"白菜价"甩卖。
从财报数据看,这次重整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据其2023年年报显示,仅苏宁电器一家的负债就高达1344.79亿元,而总资产仅1249.6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而这些沉重的债务包袱,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张近东2015年后疯狂的多元化扩张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中院已经指定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等作为管理人,要求债权人在2025年3月25日前申报债权。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将于4月2日召开,这意味着苏宁的重整进程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业内普遍认为,此次重整若能顺利推进,将为苏宁易购的后续发展扫清障碍。
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史上,很少有企业能像苏宁这样,经历过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在南京开了一家200平米的空调专卖店。凭借"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的服务创新,苏宁很快成为春兰空调全国最大的经销商。到1996年,苏宁的年销售额已达15亿元,拥有4000多家门店。
2004年登陆A股后,苏宁开启了扩张模式。2010年前后,互联网大潮来袭,苏宁也着手转型,推出了电商平台苏宁易购。
2015年,张近东以810亿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第九位,站上了人生巅峰。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张近东开始追逐一个更大的梦想:打造中国版“沃尔玛”和“亚马逊"。
此后,一场惊天动地的投资狂欢就此展开:3.34亿美元控股PPTV、2.73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俱乐部、27亿元买下万达百货、48亿元接手家乐福中国、200亿元入股恒大......
当时没人想到,这些投资后来几乎全军覆没。特别是2020年那笔200亿元的恒大投资,堪称压垮苏宁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苏宁易购巨亏432.65亿元,不得不引入阿里系和江苏国资来救场。
这一举措虽然暂时缓解了苏宁易购的资金压力,但也导致张近东失去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其身家也从巅峰时期的千亿缩水到2024年的65亿元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年被收购的这些资产如今几乎都成了包袱。家乐福中国从当初的200多家门店减少到仅剩4家,PPTV在视频战场上节节败退,就连耗资27亿买下的江苏足球俱乐部,也在夺得2020年中超冠军后被迫解散。
这场多元化扩张的梦想,最终变成了“一地鸡毛”。
从苏宁目前的动作来看,其首要任务是回归零售主业。
2024年,重回苏宁管理层的张近东提出"不许躺平,全员创业"的口号。一系列改革随即展开:在全国关停亏损门店,重点布局Suning Max和Pro等大型体验店;同时加速发展零售云加盟业务,深耕下沉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苏宁易购在重点城市新开和改造了75家Suning Max和Pro店,第四季度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64.6%。公司还与美团合作推出"大家电外卖,最快2小时即送即装"服务,在抖音本地生活平台上成为家电3C行业的TOP1商户。
政策红利也为苏宁带来了转机。2025年1月,商务部等部门扩大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范围,从8类增至12类,甚至涵盖了手机、平板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在政策刺激下,苏宁易购2024年四季度的家电品类销售中,以旧换新补贴产品占比超过90%。
此外,去年10月,苏宁还向"老搭档"万达发起诉讼,要求支付股份回购款50.4亿元,显示出公司正在积极追讨各类债权。
但当下的零售江湖,已经彻底变天。京东依靠自建物流体系和价格优势,在家电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天猫凭借流量优势,成为品牌商必争之地;小米、华为等品牌的自营渠道持续扩张;拼多多、抖音等新兴平台更是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
对如今的苏宁来说,最显著的问题是,苏宁易购的线上业务相当一部分订单依赖于阿里系的流量导入。
即便是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这个成绩也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支持和非经常性收益。据财报披露,仅资产处置和债务化解就为公司带来18-20亿元收益。
不过,金融机构并未对苏宁失去信心。2023年年底,中信金融资产和中信信托就已落地了一个规模上限为50亿元的纾困项目,其中首批资金15.49亿元用于对苏宁易购下属的物流园项目进行纾困。
毕竟,这家拥有35年历史的零售巨头,仍然保留着宝贵的零售基因和品牌价值。又或者说,相比完全退出市场的企业,苏宁至少还在不断自救。
对于数以万计的员工、供应商和债权人来说,一个转型中的苏宁,总比一个倒下的苏宁要强得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
关注下方备用号,防止失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